审计思维在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0-09-10陆佳骆韦
陆佳 骆韦
摘要:我国的绩效管理在不同组织机构中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大大影响了绩效管理效力的发挥,迫切需要一套方法实现管理优化。依据当前中国式绩效管理特征,基于绩效管理全过程的工作要点,提出利用审计思维,结合审计方法,进行管理优化,并指出,审计结果可用于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据以实施管理优化。
关键词:绩效考核;审计方法;风险
一、组织绩效管理特征分析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表现出以下问题:一是考核频次高、形式多,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 [1],但考核本身的合理性并未得到足夠重视;二是轻视考核结果应用,考核被当作绩效管理的终点,一份调查显示,实施绩效反馈的企业不到50%[2];三是指标不适用,不同性质的岗位的指标缺乏差异性,指标本身也存在不合理,比如即使所有员工绩效成绩优异,组织整体绩效却并不理想;四是考核前的绩效沟通不受重视;五是未形成持续改进机制,绩效管理中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3] 。
二、组织绩效管理过程分析
对绩效管理全过程涉及的工作要点进行整理,结果如图1所示。
三、 绩效管理过程审计
审计是由胜任的独立人员为确定和报告特定信息与既定标准间的符合程度而收集和评价有关证据的过程。人力资源审计的相关研究,主要落脚点都在合法性与绩效审计上,对绩效管理过程本身的关注极少[3-4]。绩效管理主要依赖前期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中后期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等对绩效计划的执行和符合程度,这与审计的检查天职不谋而合。首先进行风险评估,了解绩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接着评估是对于这些风险否存在有效控制措施以及相关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在此基础上,拟定实质性程序,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绩效管理行为做出评价。以绩效计划为例,主要的审计思路如下。
1.明确业务风险,绩效计划该阶段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各类产出文档的合理性、可行性,具体可包括: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与企业发展战略、部门业务目标脱节;绩效指标或评价方法不合理;员工对绩效指标、评价方法不理解;等。
2.明确可采用的控制措施,比如①建立和执行自上而下的绩效目标确立制度,实施分级评审;②要求员工、直线经理及人资部门共同参与关键绩效考核方案的讨论,并对协商达成的绩效计划签字确认;③制定好的绩效计划应及时下发。
最后,确定审计程序。笔者整理出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以及实际执行中与绩效计划有关的典型审计程序如表1所示。
四、基于审计结果的管理优化
基于审计方法,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能够明确薄弱环节,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一过程可以参照业界最佳实践或者聘请专家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例如,适应的绩效指标,应涵盖对工作结果与行为以及素质技能的考核,并根据不同考核对象和目的设计指标次序与权重。如果经审计发现,绩效指标与考核目的相关,但是绩效指标与组织战略不相符,则说明绩效计划阶段,被考核对象的绩效目标的确定和企业整体战略脱节,即确立各部门、人员的工作任务时出现了疏漏。此时,需要进一步调查绩效目标的确立流程,调整各个被考核对象的绩效目标,并据此修正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组织中实施针对绩效管理的审计,将有助于优化管理活动。
因此,基于审计思维对绩效管理活动实施管理优化,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管理缺陷,从而为优化管理效果提供改进方向。
五、结语
本文在总结绩效管理工作要点的基础上,提出对绩效管理全过程实施风险导向的审计程序,并基于审计结果提高管理水平的思路。事实上,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在理解其原理和最佳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审计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廖建桥.中国式绩效管理:特点、问题及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13,(6):781-788.
[2]张光进,廖建桥.我国知识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启示[J].软科学.2013,(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