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节日——天贶节
2020-09-1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豆苗儿们,上期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大家是不是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呢?这期我们介绍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七月里的传统节日——天贶(kuàng)节!
节日档案
天贶节,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具体在哪一天呢?豆苗儿们可以去7月份的日历上找一找哦。)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活动,苗族“赶歌节”、满族的“虫王节”等都在这一天举行。
农历六月初六,是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传统节日:天贶节。这个节日虽然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如晒衣服、回娘家等。
“贶”读“kuàng”,有“赠予、赏赐”的意思。“天贶节”传说起源于北宋。北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十分迷信神仙的皇帝。某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他告诉满朝文武百官,说自己在这一天可以得到一部天书,是上天赐给他的。后来,宋真宗便把这一天定为天贶节,并命人在东岳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每年六月初六,宋真宗都要带领百官到天贶殿祭祀、供奉,以感谢上天。后来这个节日传入了民间,叫法多种多样,庆祝的方式也丰富有趣。
现在到泰山脚下的岱庙,仍然可以看见天贶殿与天贶殿碑。
关于天贶节,还有一说是起于唐朝。传说,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海时经书被海水浸湿,只好将经书放在岸边的石头晒干。这一天,刚好是农历这一天。后来,每年的六月初六,寺廟会晒经,百姓会晒衣物。
至于“回娘家”的说法,则来自春秋时期晋国一位叫做狐偃(yǎn)的大臣。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他都要请女儿女婿回来团聚,这一做法传到民间就演变成“回娘家”的习俗。
山东胶东半岛一带,六月初六都要蒸新麦馒头,因为这一时节,成熟的新麦已经收割晾晒入仓,可以磨成面粉食用了。于是,农家便用蒸好的新麦馒头来祭拜天地,同时也用作回娘家的礼物。
“回娘家”“晒衣物”,这些在天贶节常做的事,让各地又演变产生出“翻经节”“洗晒节”“姑姑节”等叫法。虽然,人们只是简单地将这个节日称为“六月六”,但它留下的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