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论坛,助力高考作文

2020-09-10范琛

高考·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听说读写高考作文

摘 要:开展“微论坛”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阅读权威评论文章、坚持片段写作训练、积累素材、进而归类整理,以达到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助力高考作文。

关键词:微论坛;高考作文;听说读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1]据此,高考作文命题近年呈现关注社会生活、反映时代主题、带有明确任务的状态,如2015年全国I卷“小陈举报父亲”、2016年全国I卷漫画“奖惩之后”、2017年全国I卷“中国关键词”、2018年全国I卷“世纪龙宝宝中国梦”,几年的作文命题均旨在引导学生走出相对封闭的课堂,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关注个人与国家命运、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在这种命题趋势下,笔者发现小城市的高中生们无从下笔的现象日益严重。身处小县城,视野狭隘;课业繁重,阅读缺失;生活两点一线,经验匮乏……种种原因让孩子们的写作只能是无病呻吟、泛泛而谈。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们的高考作文焕发生机,笔者以2018届两个班的学生为训练对象,从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近两年的时间开展“微论坛”活动,取得了些许成绩,现将探索过程整理成文。

所谓“微论坛”,即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同学轮流上台演讲(提前准备PPT),课件内容需包含新闻事件简介、两篇权威评论文章节选、本人评论等几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利用课间完成重点内容的摘抄。此举意在将演讲、阅读、写作、摘抄等结合起来,实现听、说、读、写的语文全过程,并以此助力高考的作文写作。

一、微选题,培养时事敏感。

选题,是第一步。近年作文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笔者要求学生选择近期的一则有关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的新闻事件作为演讲的对象。信息化时代,每天的新闻事件浩如烟海,学生们在选择时必须关注事件的价值、洞察事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探寻事件中隐藏的深刻内涵。在经过本人数次的选题和参看其他同学选择的过程中,他们的选择能力得到提升,对时事的敏感度也逐步提高。如: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中国史上留学人才“归国潮”、牵妈妈的手—守望家风报春晖、BBC评价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等选题。

第二步为概括事件。报纸、网络中报道的新闻事件大多篇幅较长,而事件只是作为微论坛的引子,类似于一则作文材料,无需全文阅读。因此,要求学生对所选事件进行概括,以100字左右的文字展示即可。

二、微阅读,学习评论技巧。

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说:“评论写作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思想、不断形成新观念、不断习得新经验的开放过程。我们应该在对时事的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积累新的知识,而不是在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中透支自己的学所积累,把自己写空。”[2]要写好时评作文,需要长期的阅读积淀,需要养成阅读评论文章的好习惯。笔者要求学生选取热点事件后,再选取两篇评论此事件的权威文章,选择的范围包括《作文独唱团》、《作文素材》等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人民网》、《新闻网》等网站,《共青团中央》、《语文月刊》等公众号。权威评论文章大多是按照议论文基本结构来创作,即“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同学们只有在阅读大量规范的议论文后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写出最基本的中规中矩的评论文。

若评论文章过长,则要求选取重要段落,将每篇字数控制在三百字左右,重点词、关键句用着重號突出,以利于其他同学快速阅读。同时,每篇评论文章划出一到两句重要句子,供大家摘抄。一个不阅读的人,他的评论只能停留在表层,只有经过系列规范阅读训练,才能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微评论,训练写作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两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3]高考写作首先考察的就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微论坛中,笔者要求学生完成的第三部分为“我的微评论”,即围绕事件写出300字的左右的评论片段,片段以议论文基本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模板展开。是什么即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为什么即分析事件的意义或危害,怎么做则强调反观社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老师指导学生从细处入手,向深处挖掘。

学生在微阅读中不断学习写作技巧,进而在微评论中进行片断性实践写作训练,在系列训练中才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高考作文一般要求控制在一千字左右,这就要求考生要有严密的思维,集中所有的论据,以最清晰的结构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提高说理评论的有效性。若没有严谨的思维,则容易形成多个观点、发散性论证,造成评论的无效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框架形式,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同学作文结构混乱的局面。经过不断训练,同学们的思维也变得更加灵敏,逐渐形成主动阅读、自主评论的习惯。

四、微摘抄,加强素材积累。

现实表明,我校学生阅读量低,学生的素材储备极度匮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就是“米”,无米如何下锅,无素材如何写作呢!为了缓解这一现象,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专门用于“微论坛”摘抄。每天演讲后,其他同学利用课间摘抄本日素材,包括新闻事件的标题、评论的关键句、名言等。只有通过这种策略性摘抄,让学生们提升阅读的质量,完成素材的储备,同时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平时有足够量的素材积累,才有可能将相关素材运用到考场作文中。

同时,也鼓励同学们不要吝惜自己的笔墨文字,要敢于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摘抄过程中,若有自己的见解就运用圈点批注法,将想法及时地写下来,灵感有时是转瞬即逝的,写下来才是最有意义的。最初,同学们的评论大多只是只言片语,久而久之,亦有成句成段者,初步体现成效。

五、微归类,提升运用效益。

“微论坛”的实施,听说读写等手段的结合,最终要归于写作中的运用。为了提高素材运用的效益,在“微论坛”开办后的暑假,笔者让同学们对素材进行归类整理,结果令人大为喜悦。同学们将素材整理出了若干“小系列”、“小专题”,如有“共享”系列:素材包括共享单车的兴起、好处、弊端、乱象原因,伪共享的产生,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国家立法等;有“规则”系列:素材包括十七名驴友擅自闯入保护区事件,宁波动物园一男子为逃票翻墙入园被老虎咬死事件,女教师高铁扒门、阻碍高铁发车事件等;有“文化自信”系列:素材包括“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的盛行,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由《射雕英雄传》在英出版引发的思考,世界掀起“汉语热”,中医走进小学课堂等;有“大国工匠”系列:素材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章丘铁锅、李万君实现高铁“技术突围”、两丝钳工顾秋亮等。还有“科技创新”、“美丽乡村”、“绿色中国”、“青年使命”等系列。

经过归类整理,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眼光更加锐利,社会责任感更加明显,思考更加细致深入,思维更加严密有逻辑,对素材的理解运用也更加具有实效。

马少华老师曾说:“克服写评论的心理障碍的方法就是写评论本身。”[4]大多数同学对写作有着很强的畏难情绪,微论坛的开办增加了他们写作的自信心,从源头解决了思想问题。此外,微论坛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辩证、开放的思维习惯,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2]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4]马少华《如何克服写评论的心理障碍》[EB/OL][2009-02-17].马少华的博客http://msh01.blog.sohu.com/.

作者简介:范琛(1982—),女,汉族,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听说读写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