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炼地方特色 品质升格品牌

2020-09-10刘元英潘国红

百花 2020年6期

刘元英 潘国红

摘 要:疫情期间线下公共文化设施闭馆,各种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云端荟萃,而疫情犹如一面棱镜,真实地折射出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不平衡、资源总量匮乏等问题。后疫情期我们需要不断凝炼地方特色,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并升格为品牌,全面构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凝炼特色;提升品质;打造品牌

2020年的春天是让人揪心的一个春天。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全面冲击,公共文化服务业也不例外,大量公共文化设施闭馆。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多年的数字化建设显示出其巨大优势和成效:各地都积极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各种新平台,让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在云端荟萃——大量的群众文艺作品、文化活动以及艺术普及资源、各种慕课等纷纷上线,多载体、多样化的音频、视频、图片等形态,让大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不乏许多感人至深的文艺抗疫类的优秀主题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时期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背后当然是一大批充满情怀的群文人,他们的不懈努力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并深有感触。

一、疫情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西安实践

1、线下业务线上继续开展

疫情期间,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基本停摆。由于暂时无法开展线下讲座、培训等活动,各地市文化馆主动转变服务方式,积极整合优质的师资力量与网络课程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为群众提供文化艺术慕课、艺术普及培训等线上服务项目,丰富群众宅家期间的文化生活。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组建于1957年7月,总建筑面积为9300平方米左右,常年开设有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免费培训课程。疫情发生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将往年的线下文化活动转移到线上,借助直播等形式开展少儿舞蹈培训、少儿绘画培训、中老年舞蹈培训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给群众带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课程,同时增加“網上展厅”,进行春联书法大赛和书画作品的网络展览,为市民的居家生活增添了色彩。

2、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助力文艺抗疫

疫情期间,相信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们都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积极创作抗疫作品,助力文艺抗疫。西安市13区县文化馆和全国同仁一样,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举办文艺作品线上征集与展出等各类主题活动,其中西安市阎良区、新城区、蓝田县等文化馆累计创作诗歌、小说、快板、小品、音乐、书法、美术、剪纸、面塑等类型的群众文艺作品300余件,其中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通过西安市群艺馆微信公众号连续推送,发表各类作品近100余件,既为文艺爱好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用文艺作品传递出全社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吸引了广泛关注。

例如:西安市阎良区龚晨曦自制微型广播剧《带花冠的病毒,你为什么那么坏》,剧中龚晨曦同学和他的爸爸龚力先生采用一问一答讲故事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件事情的发展脉络,认识真正的病毒特性,知道它们的优点劣势,最为重要的是树立信心、增强斗志、有效预防。

3、整合地方资源,凝炼地方特色

在线上公共文化体验的新模式中,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整合地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当地民间特色,涌现出了一批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深受民众欢迎与好评。

例如:西安市的碑林区、新城区、周至县、蓝田县文化馆充分挖掘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将此次抗击疫情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大批与疫情相关的彩塑、泥塑、面塑、插画、木偶戏、剪纸、秦腔脸谱等文艺作品,同时通过直播等手段带领网友云游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既展示了非遗保护成果,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普及宣传了疫情知识,为抗疫提振信心,凝聚一份精神力量。

4、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丰富线上资源

线上平台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赋予了新场景和新模式,这是大家的共识。疫情影响下,许多文化场馆大力吸引社会主体参与线上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充分吸取社会力量在商业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资源丰富、形式多元、项目新颖、服务优质,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公共文化平台。

例如: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联合各界社会名家创作诗歌并录制了诗朗诵:《致——戴着口罩的中国》《乖娃娃》;以及原创歌曲《凝聚》《大爱无疆》《中国医生》《甘苦同当》《等你来西安》等脍炙人口的优秀抗疫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用声音凝聚各方力量,激励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反映了一线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同时借助喜马拉雅APP、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疫情期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线上百花绽放,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但实话实说,疫情犹如一面棱镜,真实地折射出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和数字服务能力;疫情也如一剂试纸,检验了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硬件保障水平、数字资源储备状况等。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线上发展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与不足。

1、数字化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

纵观西安市区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开展情况,有的数字化服务起步早,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线上效果显著;有的刚起步,正在艰难的摸索阶段,数字化资源利用率不高,供给主体单一,资源贫乏,创新不足,数字资源总量不足和适用性不好,还有的几乎没有任何数字化的服务,仅仅是将录制好的视频内容搬到网上而已,没有任何更新创新,可以说发展极为不平衡、不全面,短板暴露无遗。

2、线上数字资源严重匮乏,影响力不足

疫情期间,我们的过往储备数字资源少、质量一般的短板就一下子突显了出来,我们能感觉到数字化与信息化方面的准备明显不够,后期难以为继,无论是产品、资源还是技术、机制,整体运行都不够顺畅,线上资源总量严重匮乏,内容单一无特色、形式老旧无新意,比起主流平台来说,文化馆的服务和资源在吸引力、覆盖面上都远远不足,最终社会影响力自然就弱了很多。

3、现有公共文化资源与群众意愿难匹配

整个疫情期间,西安市有的地市涌现出大量的文艺作品和艺术普及资源,但是我们的产品的精准度不高,适用性不好。这说明我们对群众诉求与意愿还是把握不准,对当下市民文化需求的多元性了解度不够,所以导致线上公共文化资源的关注度非常有限,可以说很难适应当下社群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另外还存在其他大量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的服务方式方法、服务手段、服务成效,也涉及到服务体制机制等。其中,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所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应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品质并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升格为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品牌,最终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

三、公共文化服务由提升品质到升格品牌的

重要意义

1、从公共文化服务对象讲,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体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活动等都已逐步形成规模并完善,但是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有特色、有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我们必须抓住时机,顺应民心,满足民意,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以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所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活动品质,既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

2、从公共文化建设主体来讲,是群文人责任担当的体现

通过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来服务群众,回馈社会,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助力构建和谐社会,不但是文化部门和广大群文工作者的美好愿景,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3、从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来讲,是城市品位的体现

一座城市,不仅仅要有一批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知名人士来提升城市知名度,也要以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設施和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来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可以挖掘城市的历史资源,确定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提炼城市的文化价值,最终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品牌。

例如,西安已经成为一个网红城市,这与西安特有的城市文化名片离不开。提到西安,我们可能就会想到闻名于世的兵马俑、大雁塔、大唐芙蓉园,也可能会想到网红“不倒翁小姐姐、小哥哥”,同样我们也希望大家会想到著名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西安红五月音乐会”。

4、从宏观政策上讲,国家多次发文提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2015年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由国家发改委等共十八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到公共文化服务要提升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创新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公共服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5、这也是专家学者的共识

疫情期间,中国文化馆协会连续展开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在第二讲中,北京大学的李国新教授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主线。随后,第八讲中,金武刚教授也明确提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将来必须高质量发展等。[1]专家学者们高度重视品质发展,不是没有道理。

四、后疫情期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之思考

疫情过后,一切都要重新启动,所以我们也要不断思考前行。

1、线上内容不断品质创新

疫情过后,我们要更加注重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依托线上平台大力丰富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特别是积极开展慕课等资源共享,使艺术普及资源能够以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文化成果共享做出努力。

例如,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将一大批精品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此外,针对一些年龄较大、普通话水平有限的村民,当地文化馆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方言快板、地方戏、歌曲、短视频等形式的文艺作品,有效地增强宣传力度,使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出重要作用。

2.线下阵地不断品质升级

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建设不等于放弃线下,也不等于忽视线下阵地的建设。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线上文化空间已经逐渐搭建,线下文化节阵地也要不断进行有效升级改造,深度匹配线上空间,只有线下阵地充分利用,线上空间充分发挥,线下线上完美结合,才能充分挖掘新技术、新平台的应用价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品质化发展。

例如,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一方面升级改造线下非遗博物馆阵地,将非遗展厅由原来的1000平米改扩建设成2000余平米的三层非遗展厅,展品由40大类别10000多件增加到400多个种类的20000多件,有风情泥塑、户县民间社火、关中木版年画、陕北剪纸、动态风筝等项目,并设立精品专区,常设展位,全年开放,同时进行图文并茂的系列主题展演:《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民俗展》《唐大明宫砖雕系列展》《长征系列剪纸展》及《“心目中的西安”天工开物 西安钟鼓楼系列民俗工艺展》等,集中展示了我市近年来的非遗保护成果,另一方面还在线上开设3D非遗展览,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资源,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凝炼地方特色,不断丰富线上资源

提到特色,大家是否觉得很熟悉?没错,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与众不同的特质,特点,特征等。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要在特色化上做文章。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多年的实践证明,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都打上了深刻的民风民俗烙印,这样的文化产品才会形成经典,广为流传。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

首先,地方特色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精、气、神,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要体现出对当地地方文化特色的把握。要利用现有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在挖掘历史魅力与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公共文化形象。其次,凝炼地方特色文化,还要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方文化精神。文化馆提供的文化内容要有特色。特色文化的最根本来源就是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因此,必须重视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使公共文化资源成为一个文化名片。最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连接上传统的血脉,从而使得公共文化活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更具“亲民感”[3],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与传播。

为了助力西安文旅产业强势反弹、全面振兴、快速发展,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特别推出歌曲《等你来西安》,这首歌可以說就是凝炼地方特色的典范。歌词本土化,曲调生活化,再由西安著名的本土歌手王建房用极富当地特色的西安方言来演唱,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疫情过后来西安,来感受文化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现代化之城繁盛又特色的城市风貌。

该歌曲自2020年4月30日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平台上线并登录喜马拉雅APP以来,获得西安发布、陕西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文旅中国等等中央或省级媒体报道刊播,收获了众多赞誉。其中,新华网客户端的报道有89.4万人次的浏览量;西安发布观看人数达到了8.8万人次之多;掌中陕西客户端有2592人次观看;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后更是达到了10.3万人次的浏览量,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滚动刷新中。可以说将西安人口中的“聊咋咧”推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千年古都西安的无穷魅力与文化特色。

未来,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将会打造更多具有本地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深远影响的本地特色文化产品,以此扩大整体影响,吸引外来资本,不断提升西安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凝炼地方特色,打造特色文化精品为凝聚人心、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更有助于实现文化、经济的共同繁荣。

4、品质升格为品牌,不断匹配民众意愿

首先要有品牌意识。

品牌是质量的保证。文化馆要有品牌意识,这一点在业界是公认的。服务要有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品牌打造的目的本质上就是促进文化馆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4],体现着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共文化服务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建设与打造,先后打造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近30余个,其中有影响力、群众认可度高、参与面广并一直在坚持做的活动品牌近10余个,后期还会根据民众意愿不断进行新建、淘汰与调整,以求提高精准度与匹配度。

其次,要有群众参与度。

公共文化品牌建设亦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将人民群众视为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可以保证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进而实现传播文化的作用。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创办的著名品牌活动“红五月音乐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58年创办至今已延续了六十二年,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每次活动都是13区县近3000名群众演员登场,全市惠及50万人享受文化大餐,深受西安市民喜爱,已成为西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经典品牌活动。西安“红五月音乐会”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历久弥新,久唱不衰,已被收录进《中国音乐大词典》,享誉全国。

2020年的西安红五月音乐会将探索西安公共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表达形式,利用网络平台延续西安红五月音乐会60余载的品牌效应,打造西安公共文化活动新场景,为广大群众搭建一个人人参与、互动共享的云端群众文化大舞台。“云上红五月”音乐会已经于5月23日启动,将一直持续到7月底。

最后,要扩大宣传。

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大力宣传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作用,坚持“走出去”的发展原则,加大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力度,促使公共文化品牌得到发扬与传播。

五、结 语

总之,后疫情期公共文化服务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确实值得每一位群文人认真思考,也需要我们以更广的群文情怀和更大的责任担当,促使公共文化服务更立体、更多维、更普惠,实现公共文化现代化成果全民共享,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未来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2020中国文化馆协会:“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一到十一讲。

[2]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言》.《人民日报》[N].2014年7月9日,第15版。

[3] 张红花:《对凝练特色文化的几点思考》[J].《丝绸之路》,2017年第14期。

[4] 杨双琪、王淑敏:《打造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5期,第112-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