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儿童眼外伤康复的影响
2020-09-10顾志君
顾志君
【摘要】目的:研究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儿童眼外伤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76例眼外伤患儿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般组和观察组,一般组予以患儿心理护理,观察组基于此给予家长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护理,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一般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一般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眼外伤患儿采用全方位的儿童及家长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有助于促进患儿眼外伤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儿童;眼外伤;全方位心理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眼外伤为临床眼科多见病症,该病症会出现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且具有复杂多变的并发症,且儿童年龄偏小,生性活泼好动,容易受到物理性、化学性、外界机械的伤害,受伤后及时妥善的处理患儿患处有助于降低致盲率。同时,眼外伤的发生容易引起眼球运动障碍、面部畸形、视力下降、失明等不良预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家属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患儿也会出现强烈的不安感,由此在入院治疗前便会生成强烈焦虑心理,由此严重影响治疗的进行,以至于严重影响患儿治疗及预后。对此,本文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76例眼外伤患儿当作研究对象,研究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儿童眼外伤康复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接收的76例眼外伤患儿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般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患儿。一般组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处于5-12岁之间,平均年龄(8.5±1.2)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处于5-13岁之间,平均年龄(8.9±1.5)岁。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以均衡比较。
1.2护理方法
一般组予以患儿心理护理,观察组基于此给予家长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患儿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及时为患儿清理创口,以及身体、面部的污迹、血迹,并指导家属为患儿更换干净的衣物,同时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减少不良事物、不良语言的刺激,由此能够缓解患儿心理的恐惧感,从而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在患儿入院后经由护理人员评估其心理状态,针对不良情绪予以针对性的疏导和干预。同时使用SAS焦虑量表进行评估,该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比较稳定,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且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和独立性,能够经由医护人员的指导明确有效治疗的重要性。但是患儿受伤后会出现不良心理,担心害怕家长责怪,以及担心引起失明,所以,护理人员必須关心、同情患儿,同时耐心完成健康宣教。另外,患儿受伤后视力会受到一定影响,甚至永久性障碍,以至于难以感知外界信息,此外,由于患儿需遮蔽双眼,由此需卧床休息,在此期间患儿极易生成忧郁、沉默的心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患儿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家长心理护理:患儿受伤后家属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会非常担心患儿,从而生成烦躁不安的表现。对此,护理人员需增进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告知家属眼外伤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同时告知家属积极配合的重要性,并缓解家属的焦虑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SAS焦虑评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严重。观察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15.0进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研究结果为P<0.05,则表明具备统计学意义[1]。
2 结果
通过护理,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28.65±4.87)分,一般组SAS评分为(39.36±6.73)分,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一般组,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一:
3 讨论
本文研究表明针对眼外伤患儿及其家属实施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整体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同时能够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心理护理的应用能够达到药物治疗无法落实的治疗效果,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整个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以及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落实在日常行为和表述中,从而达到改善患儿行为、状态的目的,由此能够促进患儿恢复,并满足其心理需求,缓解不良情绪,有助于整体提高患儿适应能力[2]。所以,整个治疗期间都需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并渗透在患儿临床治疗和护理中。患儿发生眼外伤后,家属的担忧、紧张、焦虑比患儿更大,同时患儿在治疗前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需要获得家长的心理支持和安慰,由此不仅能够帮助患儿顺利完成心理评估,还能够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3]。同时,护理人员同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不仅能够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还能够全面了解患儿心理状态,同时能够针对患儿及家属的顾虑予以安抚和解释。适当的进行健康宣教则能够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病症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病情恢复过程,有助于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改善患儿预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儿童眼外伤采用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高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由此能够改善患儿预后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倩, 左婷玉, 李学平,等. 急诊儿童眼外伤围术期早期心理干预的护理体会[J]. 健康周刊, 2018, 000(006):109-110.
[2]李登阳. 焦点式心理护理对眼外伤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11):1569-1571.
[3]郭晶莹. 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眼外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017(01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