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MA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020-09-10曾维荣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原材料施工质量沥青路面

曾维荣

摘 要:以SMA沥青路面的应用特点为立足点,从原材料选择、配比设计、正式施工三个阶段切入,系统性地探讨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希望所提内容可作为同行的参考,以提高SMA沥青路面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SMA;沥青路面;原材料;配比;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1 SMA沥青混合料的特点

(1)间断型级配。在SMA沥青路面施工中,所采用的SMA沥青混合料较水泥混凝土等传统材料而言有所优化,即具有间断级配的特点,粗集料高达70%,在该用量方式下,粗集料的应用优势得以显现,通过嵌挤作用可有效改善混合料的性能,在高温环境下的抗车辙能力大幅提高,承载力表现也更为良好。

(2)矿粉及沥青比例提高。根据现阶段路面工程领域SMA沥青混合料的应用状况可知,其矿粉掺量普遍超过10%,沥青则超过5.5%,必要时还掺入适量纤维稳定剂,通过多类高性能材料的作用,组成沥青玛蹄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与粘结性,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均具有稳定性。

(3)发挥出纤维的作用。在SMA沥青混合料拌制阶段,使用到适量的纤维材料,其具有稳定剂的作用,有利于吸附多余的沥青,以免建设成型的路面发生泛油现象。同时,纤维材料的可选形式多样,例如矿物纤维、木质纤维均具有可行性。

2 SMA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优化

(1)目标配比的设计。对于SMA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关键在于应该确保压实状态下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VCADRC(混合料中仅粗集料在捣实状态下的间隙率),同时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VMA≥17%。在規范规定的级配范围内,选择多组沥青用量成型马歇尔试件,并按照毛体积相对密度、最大相对密度、计算理论密度、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VMA≥17%及VCAmix≤VCADRC的要求,最终确定SMA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级配以及最佳沥青用量。

(2)生产配比的优化。以目标配比为基本依据,确定合适的拌和站冷料仓供料比例,再于热料仓内筛分及调整,以实现对热料仓内材料级配的优化,使其可满足目标配比级配要求。随后,上下浮动沥青用量,制得马歇尔试件并展开分析,直至得到最佳的沥青用量为止。

3 原材料的类型及质量控制要点

(1)改性沥青。SMA沥青混合料是基于多类原材料按特定配比组成的混合料,因此材料的质量易对整体工程性能带来影响,其中沥青的占比较大,且现阶段普遍以改性沥青居多,相较于常规的基质沥青而言,其应用优势主要有:1)高温稳定性。尽管在道路运营阶段遇高温环境,也可有效降低车辙、拥包等病害的发生概率。2)低温抗裂性。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中,路面的刚性收缩程度较小,几乎不发生冻裂现象,或是仅存在轻微的质量问题(不影响正常交通通行)。3)黏结性强。在应用改性沥青后,能够与矿料稳定黏结,从而提高集料的内聚力,构成具有稳定性的整体。

(2)集料。1)粗集料。粗集料需具有坚硬、粗糙、带棱角的特点,从而组成完整的骨架结构,确保在路面运营期间可有效承受交通荷载,以免碎石出现破碎等问题。2)细集料。细集料的基本要求在于洁净、坚硬,在与沥青接触后需要形成较强的黏着力。此外,在应用细集料时需重视对粗细级配的控制,从而保证沥青混合料具有相对较好的高温稳定性。棱角性是细集料选材中的重点控制指标,该值需在45%以内。3)纤维。SMA沥青混合料拌制阶段,通常将纤维作为稳定剂而使用,以达到吸附、稳定、增黏等效果,诸如矿物纤维、木质纤维均得到广泛的应用。经碾压后已成型的纤维团易形成油斑,为避免此问题,需提前标定纤维添加器,后续的混合料生产期间也需检查与调整,确保纤维材料的质量误差在10%以内,以免在投入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4)矿粉。相较于普通沥青混合料而言,SMA沥青混合料所需的矿粉用量相对较多,约超出3%~4%,且以磨细的石灰石粉为宜。在部分路面工程中,为提高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常掺入消石灰和水泥,但需注意的是,两者在与水分、空气接触后将发生反应,形成水泥石和碳酸钙,若未严格控制其用量,还会加大沥青的脆性,因此需要重视对量的控制。

4 沥青用量及温度的控制要点

SMA沥青混合料拌制期间所需的沥青用量相对多于普通的沥青混合料,通常在5.5%以上水平,但也不宜过度添加沥青。沥青的用量需具有均衡性,偏少则会加大混合料的孔隙率,后续易发生渗水等质量问题,路面的耐久性大打折扣;而在沥青用量偏多的情况下,集料的抗高温能力随之削弱。在对改性沥青加热时,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区间内;在对集料采取烘干措施时,则需在该基础上提升温度,以200℃为宜;经过充分搅拌后,出厂温度需稳定在175℃~185℃。

5 级配的控制要点

粗集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在于形成骨架,再通过细集料和矿粉有效填充,达到嵌挤的效果。SMA沥青混合料具有间断级配的特点,相比于常规的沥青混凝土材料而言,其级配标准范围变窄。施工期间,必须充分关注“均匀、密实、嵌挤”三部分要求,及时掌握级配波动情况,视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6 SMA混合料运输、摊铺及碾压的质量控制要点

(1)运输。SMA沥青混合料出厂后,由运输车沿既定的路线有序转运至现场,此环节的主要质量要求有:1)装料后采取保温防护措施,例如及时加盖油布,一方面可避免混合料在运输期间温度大幅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则可隔绝外界杂物,避免污染。2)以现场摊铺需用量为准,安排数台运输车转运至现场,避免停机等料现象。通常,以20 t以上的自卸车较为合适。3)为避免SMA沥青混合料粘结于料斗的情况,需在装料前刷涂防黏剂。

(2)摊铺。摊铺施工的主要质量控制要点有:1)气温在15℃且地面处于潮湿状态时,不宜组织摊铺作业。2)摊铺前对下承层做全面的检查,保证其能够满足要求。3)若存在接头处或边缘区域缺料的情况,可由施工人员采取针对性的修补措施;若遇其它情况,则需铲除质量不达标的部分,分析其原因后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法。4)严格控制摊铺机的运行速度,以匀速状态为宜,确保最终的路面施工质量可满足要求,例如厚度、平整度、密实度等。

(3)碾压。1)按初压、复压、终压的顺序依次操作,且需根据各环节的施工情况适配合适的设备。初压,以10 t刚性碾较为合适,紧跟摊铺作业,碾压1~2遍;复压,可选用振动压路机,持续2~3遍的碾压;终压,可以选择宽度较大的刚性碾,正常情况下1遍即可,主要目的在于消除前期施工所产生的轮迹。2)碾压期间加强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包含设备速度、温度、遍数等。3)重视碾压顺序,按照先低侧后高侧的方式有序组织碾压。4)碾压施工质量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各阶段的温度要求有所差异,其中初压需在160℃以上,复压温度需达到130℃以上,终压温度需在120℃以上。

7 结语

综上所述,SMA沥青混合料是现代公路工程路面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材料,以粗集料、沥青、矿粉为基础,掺入适量纤维素,其工程性能优越,但相较于常规沥青混合料而言,对施工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原材料的选择、配比的设计及优化、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及碾压等,在工程实践中,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各环节的作业特点采取相适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便充分发挥出SMA沥青混合料的应用优势,提高路面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昂,杨钦富.SMA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07):42-43.

猜你喜欢

原材料施工质量沥青路面
水利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探讨
观点
知识无穷尽
沥青路面养护的新工艺新方法探讨
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强化策略初探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践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肥皂及相关原材料分析
基于Matlab的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