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2020-09-10张世画
张世画
【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与厄贝沙坦治疗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在我院确诊的病人中选取100位病人参加本次试验,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于试验,一组用于参照。参照组50位病人只用厄贝沙坦进行医疗8周之后查看临床效果,试验组50位病人则采用厄贝沙坦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共同为其进行医疗8周之后查看医疗效果,最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经过8周的治疗之后,参照组显效率32%、总有效率68%;试验组显效率46%、总有效率90%。结论:阿司匹林与厄贝沙坦联合的治疗方法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医疗结果,可有效控制病人的血压,安全性也有保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7-0037-0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我院确诊的病人中选择100位病人参加本次试验,所有病人都符合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的治疗标准,年纪都在50到85岁之间,对相关药物没有过敏反应,且都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将所有参加本次试验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于试验,一组用于参照,参照组中男病人30人,女病人20人,年纪在55岁到83岁之间,。试验组中男病人29人女病人21人,年纪在53岁到85岁之间,病人高血压的病程在2到22年之间。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在治疗期间只服用厄贝沙坦进行医疗,厄贝沙坦一次75mg,一日一次;硝酸异山梨酯片一次30 mg,一日三次。如果病人在医疗期间会出现心绞痛便在舌头下面含一到两片片硝酸甘油来缓解病人的疼痛。试验组则在其医疗基础上额外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300 mg,用药三天后计量降低到150mg每天,坚持治疗8周后,对比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医疗前后两组病人神经细胞不受刺激的情况下进行右上臂肱动脉血压的测量,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观察两组病人在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试验所得的全部数据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连续医疗8周后,参照组和试验组的医疗结果对比,试验组显效率46%及总有效率90%明显比参照组的显效率32%总有效率68%高。详见表1。
2试验组和参照组病人血压控制情况及病人IMT变化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试验组血压下降更多且IMT减小都更加显著(P<0.05)。详见见表2。
3将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组医疗期间有病人出恶心呕吐、一过性药物热、头晕、头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共计6例。参照组有病人出现头晕目眩、心跳加速、恶心想吐等不良反应,共计10例。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病人年龄的增长有关,年纪越大发病率就越高。高血压病还经常伴有心脏、大脑及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其中冠心病是患有高血压的病人中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高血压病人患病时间越长,年纪越大,冠心病发作的风险就越大。根据相关的研究和调查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我国高血压病人并发冠心病概率每年都在上升,数据显示几乎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高血压,而我国高血压病人总人数已经超过了2亿,只有对血压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高血压病人并发冠心病的概率以及因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死亡率。
目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等[1]。厄贝沙坦具有抑制血管重建、细胞生长、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加速心功能恢复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血管类疾病治疗中,阿司匹林在溶栓方面具有良好功效,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占据重要地位。崔琳琳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显著改善EH合并CHD 患者局部血液高黏状态[2]。本研宄结果显示,用药治疗8周后,试验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SBP、DBP及IMT明显比参照组降低的更多。阿司匹林与厄贝沙坦联合可有效控制血压,调节凝血功能,预防血栓形成[3],而本研究易显示,两种药物联合作用于病人的机体所产生的医疗效果远超过各自单独作用产生医疗效果的总和,从而更好的促进病人病情的好转。
综上所述,联用厄贝沙坦、阿司匹林为高血压伴冠心病的病人进行医疗,医疗结果明显,可以有效控制住病人的血压,同时改善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阻止脂质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避免形成斑块造成心梗, 收缩血管和舒张血管的作用同時具有抗血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2):1675-1676.
[2] 崔琳琳,高国杰,胡桃红.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其对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8,24 (2) :211-215.
[3] 代国政,仇清,阎丕欣.阿司匹林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 (6) :15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