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谚语在哲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0-09-10田万宏

学生学习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谚语政治课课堂

田万宏

【摘要】翻开中国的史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有其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极其灿烂的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为华夏儿女所传承,并发扬光大。而谚语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谚语;引用;课堂;政治课;思想品味

谚语又称俗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因此,谚语具有简洁、明快、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而哲学就其本身内容而言,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认为哲学课枯燥、空洞、乏味、难以理解,许多老师感到哲学不好教,学生亦感到哲学不好学。如果教师在哲学课教学中,恰当、合理的选用谚语去说明和讲解哲学概念和原理,则会给枯燥的哲学课堂增添不少活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谚语广泛流传于民间,它脍炙人口、形式整体、讲求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的意思生动、形象。如果在分析枯燥的理论性强的课本知识时,加以运用,可令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缓解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心情愉悦中掌握课本知识。例如,我在讲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时,我引用谚语“饭要以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走”、“山是一步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撸一撸搖出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分析,使学生很快理解了:所有的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一点一滴的量变(一口口、一步步、一撸一撸、破万卷)就不可能达到质变(吃饱、达到千里、渡到对岸、下笔如有神),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谚语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它们大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用谚语分析和论述晦涩的哲学理论可使教师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讲到“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时,我引用“牵牛要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等谚语进行分析,之所以“牵牛鼻子”、“打七寸”、“先擒王”,就是抓住了“牛”、“蛇”、“贼”的要害、关键,这样牵牛、打蛇、擒贼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过分析,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本知识。

再次,谚语在民众中广为传诵,学生也因此耳濡目染,他们也知道不少经典语句,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用谚语分析课本理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我在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让学生举出能体现这一内容的谚语,学生表现积极,他们列举出了很多谚语,像“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耳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等等,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动脑与动口。

谚语虽在教学中可起到意想不到作用,但应注意要正确的运用。

第一,运用谚语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学生了解的、浅显、易懂的谚语,切忌过于生疏的、含混晦涩的谚语。如果选用的谚语内容深奥、复杂、难懂,学生对谚语本身的基本含义不理解、不知所云,教师講解很费力,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收效亦甚微。因为,课堂上,教师是没有过多的时间是讲谚语本身的含义的。所以,哲学课堂上采用谚语来讲解知识点时,力求做到有针对性、紧扣教材内容,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通俗易懂。

第二,运用谚语时,要求少而精,切忌在课堂上滥用,否则政治课就成了谚语堆积课,虽然课堂教学讲解生动,气氛活跃,但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课本理论。

总之,谚语的自身特点,浅显易懂,脍炙人口,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欢迎,教师如在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应用,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思想品味也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必读丛书》编委会《谚语大全》

[2] 赵瑶丹-《社会科学评论》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1978~2008)

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新疆  哈密  839000

猜你喜欢

谚语政治课课堂
欢乐的课堂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答案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