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县域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9-10王军保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7期
关键词: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摘要: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的壮大、创新创业的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营商环境,最终目的是要聚企业聚人心,营商环境好,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来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兴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本文通过对鲁北地区某县(以下称S县)营商环境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营商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出了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的对策措施,以期对类似地区加快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關键词: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招商引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县域经济,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采取措施,打造公平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阳光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谐稳定、健康宽松的创业环境,优质便捷、简明顺畅的服务环境,以此赢得前来投资、创业者的认可,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期,通过对S县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进行充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了解近年来该县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该县党委、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县域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和集中服务企业等活动,积极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扎实制定改进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顺利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通过调研发现,该县任然存在在思想观念保守、服务发展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政策落实不到位、督促检查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根据调研情况,就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服务发展大环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纵观S县的发展历程,每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无不伴随着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横向比较同先进县区的差距,根本在思想观念的差距。建议在全县上下组织开展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措施,推动全县重点工作和发展举措的落实。增强服务意识,破除行政机关的“官本位”思想,引导公职人员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强化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切实打牢主动服务发展的思想观念。增强学习意识,要拓宽公职人员学习培训平台,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层和一般干部队伍为重点,畅通学习培训渠道,突出学习培训针对性,抓好经常性业务培训和外出学习机制,促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保吃透政策、熟知程序、掌握业务,少说不能办、多说如何办,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公务员队伍,加强廉政教育和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阻梗”和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服务和促进发展的能力。增强担当意识、创新意识,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创新制度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想发展、人人谋发展、人人服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打造经常性服务企业平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营商环境不仅仅是招商引资环境,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地域综合的发展环境。在调研中,有的企业反映各级对现有企业、本土企业的发展重视不够、指导不够、服务不够,有些上级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了解不及时,落实难度大,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受自身文化、管理知识、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多年来长不大、长不壮,急切盼望得到政府的指导与服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努力在“亲”上狠下功夫。继续发挥县级领导服务企业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的机制,为全县企业提供主动细致的服务,及时掌握企业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做好走访调研、政策宣传、银企对接、项目推进等服务保障工作,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办好实事。有关镇街、部门应学习借鉴Y镇在环保督查整改中的好做法,成立专家指导组,对基础较好的、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逐一号脉,对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性意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保障国家政策上下通畅,积极宣传国家和省、市、县各项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网上公开、专题会议、书面传达等形式将国家和各级政策传达到企业,确保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达到100%。建议借鉴外地的先进做法,探索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将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建立服务大使帮办机构,为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窗受理或一站式“无差别”服务,开辟企业办事所需的一条龙服务路径,而无需再东奔西走去办理各类审批手续。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打造包括政策公开、融资服务、项目申报服务、创业服务、法律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通政府部门之间的节点界限,实现营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并让金融机构、项目申报咨询机构、创业服务机构以及法律服务机构入驻这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让企业在平台上能够“知其所需,得其所欲”。完善信息化监督机制,积极发挥企业服务平台的监督功能,政策公开、各类服务事项和审批流程要设置明确的节点,可查、可询、可投诉,并利用信息平台对政策落实及办事服务进行跟踪监控和监督检查,落实不力的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让每个流程都能有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培养“企业家精神”

强化宣传引导,加大表彰奖励力度,通过定期宣传报道、举办企业家访谈论坛等方式,深度挖掘展现企业家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榜样示范作用,提高优秀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舆论环境。创建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环境,充分保障企业家自主权利,充分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的经营自主权,充分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充分调动企业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发挥企业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家提升能力提供平台,结合我县企业及企业家现状,通过与驻济院校和全国重点院校合作,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完善企业家培训师资库,鼓励引导企业家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提高自身学历层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经营管理能力。强化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引导企业家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发展民生事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等社会事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着力打造一支立场坚定、感恩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4.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难题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由金融办牵头,人行负责,会同市场监管、经信、司法、税务、银行机构等部门组成的企业信用评价机构,健全信用制度,对企业的合同信用、质量信用、劳动信用、环保信用、纳税信用、司法信用及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信息进行全面评价。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由银行机构给予扩大抵押物种类、提高抵押物抵押率的优惠政策,在一定额度内还可以给予无抵押信用担保的优惠政策。建议设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为我县大项目和好项目加快建设、顺利推进提供资金支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应我县企业业务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无间贷”和“三权”抵押贷等不同形式的贷款,不断改进对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产权明晰的企业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股权融资引进战略合作者,既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又可以引进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扩大市场空间。

5.强化团结联谊,充分发挥“协会”“商会”作用

行业协会和异地商会具有人脉广、信息广、渠道多、路子宽的特殊优势,是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纽带。要加强“协会”“商会”建设,以抓好党支部建设为基础,加强党委对“协会”“商会”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壮大成员队伍。加强与“协会”“商会”的经常性联谊交流,通过县政协界别组、工商联、本地现有行业协会、外地企业家联谊会等平台,加强沟通交流,注重倾听意见建议,充分 调动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工作积极性,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添动能。

6.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加强镇街工业园区建设

落实聚焦园区战略,在高标准建设县经济开发区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加强镇街工业园区建设,化解小微企业、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大力支持各镇街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功能,利用原供销社、棉厂、粮所、窑厂及原镇街驻地等土地资源,或其他方式置换出的土地建设专业化园区,与开发区高端园区形成互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污水处理,集中服务,集约用地,为镇街招引项目解决用地困难,实现开发区与镇街园区协调发展。

7.强化监督落实,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

各級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督查台账,细化督查事项,明确有关事项责任单位、时限要求和目的任务,强化督查深度,加大通报批评鞭策力度。各部门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担当意识,建立完善优化营商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本单位及主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评估,并将有关事项的落实及改善情况及时公开,接受监督。建立监察、审计等综合部门监督、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加强从公布、改善、通报等环节的监督,确保公平公开公正,坚决杜绝拖沓推诿、弄虚作假等问题,不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效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王军保(1985.10-),男,汉族,山东商河人,职称:经济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类。

猜你喜欢

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