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的缺失与回归

2020-09-10杨瑶伊

客联 2020年7期
关键词:回归落实缺失

杨瑶伊

【摘 要】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体系;“劳动教育”被当前社会所忽略,在人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缺失是由思想观念、生产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劳动教育”的回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如何加强劳动教育的落实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相辅相成。

【关键词】劳动教育;缺失;回归;落实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人的本质活动。

一、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体系,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其实在1957年,毛主席已经首次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发展、总结,最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实践中,“五育并举”逐渐演化为以“智”为尊。为什么形成这种局面呢?原因如下:

(一)思想观念的落后—社会、家庭、学校

从社会方面考察,新中国成立以前,各朝各代都存在鄙视“劳动”的现象,例如孔子反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孟子轻视劳力者,重视劳心者,他们对劳动的轻视对后代的劳动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受各类因素的影响,社会公众催生出“劳动”代表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动这样一种共识,比如说,农村农民的辛勤劳作、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等才被视为“劳动”,因此,“劳动”被片面定义成生产生活技能。事实上,劳动既包括人的体力劳动也包括人的脑力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源泉。因此,社会对“劳动”概念的片面理解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家庭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劳动教育是通过引导孩子做家务劳动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而随着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家务逐渐被家政公司承接,同时,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父母关注子女成长唯分数论,学习成为子女的唯一重心,在父母的溺爱下,子女基本在家很少有接触家务劳动的机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片面认识造成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

从学校角度考虑,存在一些老师对劳动概念認识不足,一些教师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不听话就罚你劳动”,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惩罚”,使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身体的劳累,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劳动变成了做累的、苦的、脏的活,是一种惩罚手段。这使学生鄙视、厌恶劳动。也让劳动和学生的距离逐渐疏远了。除此之外,学校只注重孩子的升学率,社会普遍的一个共识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环境下,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性的缩短学生劳动技能课的学习时间来扩充文化课的学习时间甚至取消劳动课的安排成为学校的常规性操作。

(二)生产力的不发达—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我们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基本特征的看法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生产力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将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纳入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多方面的规定性: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活动指的是改造自然界、社会的活动。人的能力发展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共同发展;生产力是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的能力,而实践和劳动经常通用,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即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能力的增强是推动社会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都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培养。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地区发展不均衡、各类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之间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而进行相互竞争。例如孩子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长大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就必须考上好的大学,而大学门槛是以分数堆砌的。因此这导致了人们特别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中的“智”的发展,忽视了“劳”的培养,五育教育地位不平衡。

二、劳动教育提出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独木桥。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强调的“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表明马克思早已充分认识到把劳动融入教育中所能起到的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推动性作用,这也为新时代如何把劳动融入教育推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提供了深刻启迪。当前我们提出的“工匠精神、最美劳动者、尊重劳动、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均是肯定劳动对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无数劳动者的奠基,需要劳动教育的铺垫。“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实践结晶。

(二)培养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动教育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观点和核心价值,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的融通性,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基础,对于其他四育有着正面促进作用。因此,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劳动教育回归五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坚持,是突破重智轻劳、片面发展枷锁的努力。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素质教育,更不能称之为综合素质教育。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条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辛勤勞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要具备劳动素养,特别要在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境界层面上加以自觉修养和修为。只有具备劳动意识、劳动情怀、劳动精神的劳动者才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劳动教育落实的实践路径

(一)理论层面

加大劳动教育宣传,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各级政府要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教育理念,在制定青年教育政策时,侧重向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倾斜;学校作为承担教育责任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教育,将劳动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社会新闻媒体也要在传播劳动教育理念、宣传成功经验和做法、表彰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激励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劳动教育做好事办实事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特别是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面对同一件事情,常常会有不同观念的碰撞,在探索尝试新的做法时,更难免有不完善甚至失误之处。对此,媒体如能站高望远,以理性的态度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或者以宽容的态度予以包容,其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方面无法比拟的。

(二)实践层面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源的能力,发展生产力有助于劳动教育的推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环境。如果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有限性会导致五育地位失衡。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最终推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条件。

2.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三位合一。

从国家社会层面出发,一方面需要转变劳动观念,形成人人爱劳动的社会氛围。马克思认为意识具有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自主性能动性。改变错误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概念,了解劳动价值观等是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必要条件。在这一方面,大众传媒在传播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理念,宣传劳动精神文化,表彰劳动模范等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财政支持,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领域倾斜。在师资队伍建设、设备配置、场地建设、常规运行经费等方面,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学校应该落实相应政策,开设相应的劳动课程体系:在幼儿、小学阶段开设劳动体验课,在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技能课程,在大学生阶段,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设劳动技术课。从幼儿到大学形成相互联接,由浅至深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融入其中。大学期间,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校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从专业特长出发,响应国家号召,创造性地参加例如西部支教志愿者活动、社区帮扶活动、精准扶贫活动等,自觉塑造勤劳、智慧、有社会责任感、有真善美情怀、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形象。

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终身的老师。劳动教育的培养从家庭开始抓起,从生活中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劳动之后的幸福感,满足感。父母劳动以身作则,家庭劳动耳濡目染,逐渐树立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让孩子学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参考文献】

[1] 吴向东.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01):29-37.

[2] [3]徐长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18,(11):12-1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56页

[5] 胡君进,檀传宝.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 教育研究,2018,(05):9-15+26.

猜你喜欢

回归落实缺失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