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边缘学生”转化策略

2020-09-10熊罗美婧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策略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是指课堂活动中游离在中心以外的学生,他们有意无意被排斥在角落里。“边缘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失去话语权,没能得到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形成边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学生边缘化的研究尤为重要。造成学生边缘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自我价值的忽视和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对学生的漠视、单一化的评价方式是造成边缘化的主要成因。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活动意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和谐的氛围,帮助边缘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边缘学生;策略

一、课堂教学“边缘学生”概述

(一)课堂教学的含义

课堂教学,这一概念与“个别教学”相对。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手段中最常用的一种。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

(二)“边缘学生”的含义

1.“边缘学生”

边缘,是相对于中心而提出的概念,出自《论衡·状留》,具体是周边部分、临界的意思,指沿边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边缘”一词引用于教育领域,学生有中心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存在,目前学界对“边缘学生”没有标准的定义,但有不同学者对此都有进行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国学者莱文把来自贫困家庭面临学业失败的学生定义为边缘生。我国学者王晓春定义的边缘学生是指因厌学而不去学校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中小学生。他们生活在学校的边缘,是学校的流失生或者候补流失生。

2.“边缘学生”的特点

2.1边缘性

边缘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他们无论在课堂互动上还是在课外实践中,他们永远是游离在中心学生以外的角落里,一言不发。不被老师容易注意到,甚至常常被老师遗忘。与同学合作讨论时,被流放到集体的边缘。

2.2消极性

每一节课,对于边缘学生来说都是乏然无味的,没有目的的学习生活孤独无趣。对自己的学业也抱持着悲观的心态,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一曝十寒。

2.3弱势性

边缘学生弱势性则体现在在课堂活动中没有发言权,人微言轻。课堂互动时举起的双手被老师忽视,表达想法观点时不被同伴采纳。边缘学生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弱势的地位。

二、导致“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

(一)内因

1.性格内向。边缘学生大多数是内向、不善于交际的。造成性格内向的原因也有很多:家庭遗传、心理情感抵触、个人生长环境等等。有些孤僻、不爱与同龄人的交流,在小组讨论等环节化作“隐形人”,不干涉他人观点也不愿被人干涉;内向的性格也容易慢慢变得畏惧胆小,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糗,缺失积极参与、表达自我的勇气。

2.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课堂的态度是比较随意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比较懒散。上课不专心,跟不上老师课堂上的进度,无法及时地投身到课堂活动中,任由自身的兴趣在学习,学习上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

3.学生自我价值的忽略。边缘化学生可能在参与几次后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所讲的观点的不太契合,和受到表扬的学生形成对比,逐渐开始自我怀疑与内心上的否认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产生自卑的感觉。或者是从未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选择逃避。

(二)外因

1.应试教育的冲击。在大环境下,教师会因为升学率的压力以及优秀课堂的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会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表现得出彩的学生上。尽管有很多同学想要展示自己,教师也会对优生更多青睐,点优生回答问题,忽视边缘学生,差别对待,久而久之边缘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怀疑、悲伤、不满的情绪,找不到自己在课堂中存在的意义。

2.教师缺乏及时引导。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合作过程。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平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边缘化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得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解决。学生感受不到任何被需要,心理上也会产生微妙的反应,自愿落为边缘化。

3、单一的课堂评价方式。课堂上教师缺乏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普遍消极的课堂评价方式是影响学生边缘化的重要因素,对待学生的表现只有好与坏这两个标准,漠视了学生的努力与求上进,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尊心,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抵触的心理,逐步边缘化。

三、课堂教学“边缘学生”转化策略

(一)学生角度

1.与他人沟通交流。边缘化学生,大多数是内向、孤僻的,如果不从自身做出改变,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帮助学生努力得踏出第一步,创建学习共同体,明确课堂分工的角色,引导他们勇敢地与小组成员交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内在力量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内在的需要可以促进学生更有目的性,更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努力,改变现状。

2.端正学习态度。不以成绩好坏做定论,但以态度看表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作业不做等等表现出对学习的不屑的行为,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并摸清原因,对症下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情境,打破学生习得性平静的状态,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对自己建立全面的认识。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前提是接受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入微,建立对学生的较全面的认识,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扬长避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树立起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自己。

(二)教师角度

1.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活动意识。边缘化学生的存在是与以人为本理念相背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合理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需要创设一个师生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指引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要立足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规范要求表达得具体清楚,让学生有依据可循,有标准照做。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积极引导,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实现每个学生的价值。

3.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评价的价值判断依据和标准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保持微笑,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以示关注。对待学生的发言,点头仪表肯定,让他们得到认可。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

四、总结

每个学生进入学校学习都是平等的,在我国课堂教学活动中,边缘学生处在一个弱势、消极的地位,但边缘学生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而是逐渐地形成的,这是背离教育目的的实现的现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被排斥在集體之外,集体有了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多关注边缘化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中心,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也应该进一步继续思考与反思,中心与边缘是如何产生的,在解决的过程中警惕自己,教师的责任与爱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培养人需要教师更多艰辛的付出。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4,74-84

[2]李森,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35(07):115-122.

[3]李伟峰,刘成伟.边缘化学生概念之内涵及其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02):51-55.

[4]吴婷婷.课堂教学中学生边缘化现象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熊罗美婧,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策略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的手机在哪?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