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与科技图书编辑工作的异同
2020-09-10赵昱萌
摘 要:笔者在工作中同时承担着科技期刊和科技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来稿方式、审稿程序、编辑加工整理三方面总结出二者的不同,与读者探讨。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图书;来稿方式;审稿程序;编辑加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85-01
大部分编辑在职业生涯中只承担图书编辑工作或者期刊编辑工作,在短期内同时接触图书编辑出版和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较少。笔者在近期的工作中经历了从以科技期刊编辑为主到以科技图书编辑为主的角色转换,其间体会到了两个编辑出版工作的不同。
一、来稿方式的不同
笔者负责的T期刊属于工程科技Ⅱ专辑,创刊40余年,在业内知名度较高,是相关专业被工程检索(EI)收录的3种期刊之一。工程索引(EI)是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于1884年创办的历史上最悠久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检索工具。EI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因此,T期刊的稿件来源一直比较稳定,多为作者自投稿,据统计,近5年每年平均收稿1030余篇,数量充足。
笔者所在的出版社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3家出版社之一,承担着大中专教材、职工学习用书、科技图书、规章规范、期刊、电子音像出版物等出版任务,所以稿件来源也比较稳定,多为作者自投稿。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化和编辑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编辑约稿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来稿方式之一。因此,目前科技图书出版工作的稿件构成为“自投稿+编辑约稿”,来稿方式更加多元。
二、审稿程序的不同
(一)期刊的审稿流程
第一,作者通过审稿系统上传稿件,在审稿系统中填写基本信息、上传原创性声明。
第二,编辑下载稿件,查看体例格式是否正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是否符合要求,文章要件是否齐全,若符合要求,通过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查重复率。
第三,编辑初审稿件,若稿件质量较高,可以通过双匿名方式送专家外审;若稿件内容质量较低,撰写退稿意见后退稿。
第四,专家对稿件的正确性、科学性、完备性进行审查,编辑整理专家审稿意见,返作者修改;作者修回后,根据专家意见送复审或者对照修改意见检查稿件修改情况,送主编审阅。
第五,主编作出接受稿件进入出版流程或退稿决定。
(二)图书的审稿流程
图书的审稿实行“三审制”,即由初审、复审和终审3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1]具体如下:
第一,作者投稿或者编辑约稿,作者将书稿完成后提交给出版社。
第二,编辑浏览稿件,查看体例格式、书稿主题是否符合专业现状、有无政治导向和思想倾向错误等,[1]若符合要求,通读原稿,对内容、文字等进行全面审查,撰写审稿意见。
第三,如果难以把握书稿中的专业性内容,可以安排专家进行外审。
第四,送副编审及以上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人员复审,复审应在把握书稿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初审遗留问题、与初审者的不同看法进行重点说明,给出复审意见。
第五,送具有資质的终审人员审核,终审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审查书稿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倾向,考虑书稿出版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审查稿件是否符合本社特色、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等,并给出终审结论。
(三)期刊与图书审稿环节的异同
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期刊与图书审稿工作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外审所承担的角色不同。在科技期刊出版中,专家外审是审稿中最重要的一环,外审意见基本能够决定专业编辑和主编对稿件的意见;而在图书出版中,外审不能替代三审制中的任何一个审级,外审意见仅供决策者参考,不能作为最终决定。二是对稿件的审查重点不同。科技期刊对稿件的科学性、正确性、时效性进行重点审查,主要目的是在众多稿件中挑选出最新研究进展,促进行业发展;出版单位对科技图书书稿的政治导向、实用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挑选出经得住市场检验的、最适合出版的书稿。
三、编辑加工整理的不同
(一)期刊编辑加工工作
对于编辑而言,承担期刊出版工作意味着在固定的出版周期中需要与多位作者对接,以笔者负责的工程专业为例,T期刊每期刊登工程类专业稿件6~8篇,每篇最终篇幅6~10页不等。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一些编辑加工规律。
第一,对原稿进行编辑加工前,补全与文章内容无关的要件,如文章编号、文献标志码、作者信息、文章信息、参考文献等。
第二,在第一次编辑加工时,主要注重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核对引文、查对资料,作为终稿的第一位读者,将加工时遇到的问题整理,退作者修改完善。
第三,在第二次编辑加工(一校样)时,重点推敲标题、文图表公式的对应性,关注重点计算的准确性,根据两次加工对文章的理解订正中图分类号。
第四,在二校样时,将前两次遗留问题整理标注在校样上发给作者,同时将存档材料发给作者填写和补充。
(二)图书编辑加工工作
与期刊出版工作相比,由于单本图书书稿更长,因此图书出版工作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仅就编辑加工而言,单本书消耗的时间也远大于期刊的单篇文章。图书的编辑加工要点如下:
第一,对原稿进行编辑加工前,可以使用黑马校对对书稿进行初步检查,分析校对结果后,编辑能够初步了解书稿在文字方面是否有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如政治性错误、输入法录入错误、异体字、不规范用词等。
第二,对稿件进行编辑初加工时,注重全书层面的规范统一,如标题层次、量和单位、公式编排方式等,其他要点与期刊第一次编辑加工相同,对能够达到发稿要求的稿件一般不会在这个阶段退作者修改。
第三,初、二连校返回初校样后,处理校对的疑问。对于大部分书稿,笔者还会进行第二次编辑加工,重点关注书稿前后统一、结构布局的合理性问题,对于初加工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章节还会进一步精读。有侧重地编辑加工后,将编辑疑问和建议整理标注在初校样上发给作者,请作者修改完善。
第四,在付印样阶段,与作者协商后封面定稿,办理付印手续。
(三)期刊与图书编辑加工阶段的异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图书与期刊编辑加工工作的不同之处有3点:一是校对工具的差异。期刊稿件篇幅一般较短,名词术语较多,一般不采用黑马校对;而图书书稿一般较长,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一般采用黑马校对进行初步检查。二是工作精度的差异。科技期刊稿件一般篇幅较短、内容更加深奥,一般进行至少两次各有侧重的深度编辑加工工作,并且会与作者就稿件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图书篇幅较长、内容更加通俗易懂,编辑主要对全部原稿进行加工,初校样时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次对全书进行深度加工。三是返作者校对的阶段不同。期刊稿件一般在二校样(对应图书的付印样)阶段返作者修改,此时作者一般已经对稿件进行了几次修改,对稿件内容熟悉,能快速返回作者意见;图书书稿一般在初校样时返作者修改,根据书稿规模给作者不同长度的时间来核对书稿问题,初校样时修改也给了作者更多的修改空间,如有问题,可以尽早发现、尽早处理。
四、结语
本文总结出了期刊与图书出版工作的3个不同点,即来稿方式、审稿程序、编辑加工整理。除以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编辑校对编务多身份合一、签订合同、稿酬计酬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文章没有展开讨论。期望以上对比能够对各位同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15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2-65,76-81.
作者简介:赵昱萌(198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硕士,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研究方向:科技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