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突围路径

2020-09-10谭博治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公开课受众

摘 要:《630公开课周末版》是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是与移动互联网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的产物。该节目在对电视新闻再加工的过程中,通过新闻播报的碎片化、新闻包装的综艺化和新闻主持的平民化,让电视新闻在融媒体环境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关键词:电视新闻;融媒体;突围路径;《630公开课周末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09-03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媒体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的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对优质媒体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而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打造的《630公开课周末版》,正是在融媒体背景下,为打造人民群众喜闻樂见的新闻产品而进行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天天630》是一档立足重庆本土的日播新闻栏目。该栏目以“守望社会、舆论监督”为核心竞争力,关注民生问题,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做到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因而深得重庆老百姓的喜爱和信赖,是重庆地区影响力最大的电视节目。

作为《天天630》节目当中的一个固定板块,《630公开课周末版》在每个星期的周日晚间播出。每次播出时间10分钟左右。与此同时,由重庆广电打造的手机客户端“第1眼新闻”APP也会同步播报相关内容。《630公开课周末版》的具体制作方式,则是从《天天630》栏目在过去一周的新闻报道当中选取其中更有趣味性、代表性或者有特殊意义的几条稿件,在一个相同主题的统领下,对原有新闻进行重新编辑再加工。或者深度挖掘原有新闻蕴含的意义,或者放大原有新闻当中的某个片段,让原有的新闻以一种更贴合互联网传播文化和语态的面貌,重新呈现在受众面前。具体的再加工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播报碎片化

碎片化是我国社会当前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的说法。“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曾经这样描述过。而按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的观点,“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碎片化(Fragmentation)是指颠覆宏大叙事,以断裂、反整体性、系统性为取向的一种文化景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碎片化一般用来指颠覆完整、系统观念的一种另类的叙事、呈现、阅读、思维方式”。新闻播报或者写作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固有的写作范式,“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接受和阅读习惯”。[1]

《630公开课周末版》对原有新闻再加工编辑,实际上也是在对原有的新闻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的基础上,把这一个个碎片重新集成,让原有新闻的某一方面得到突出和放大,让这些碎片拼接出新的意义,让受众获得阅读微博、观看短视频一样的快感。

以2019年12月29日播出的《630公开课周末版:缘,妙不可言》这一期为例,这一期节目中,一共选取了在本周播报的4条新闻稿件,进行了重新编辑再加工。第一条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一伙盗贼在连续盗窃了同一家火锅馆之后,最终被民警抓获。第二条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一位年轻小姐在路边摔倒以后,有外卖小哥上前提供帮助,帮她包扎伤口和送医。第三条和第四条报道的内容类似,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小朋友,在公交车上和家人走散,最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家人身边。如果单看这几条新闻的主要内容,会觉得这些新闻事件的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的关联。如何把这几条新闻在同一主题下串联起来呢?因此,对新闻进行再加工的第一步,就是将其碎片化,从中选取一个个碎片,然后再集成串联起来。在第一条新闻中,选取的碎片就是人和人之间那些看似偶然,却存在某种必然性的关联,也就是所谓的“缘分”。在第一条新闻中,主要探讨了火锅店为什么会一再遭遇“回头客”“被贼惦记”,分析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火锅店自身的防范意识薄弱,存在安全漏洞,所以窃贼反复偷盗,有了可乘之机。而在第二条新闻中,则主要抓住了外卖小哥以前是消防队员,曾经多次英雄救人,所以这次遇到了这位年轻小姐受伤后,才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第三条和第四条新闻中,则是抓住了这些小朋友在和家人走散后,最终都得到公交驾乘人员的帮助这一细节,来说明公交驾乘人员惯有的热心肠。就这样,原本看似不相干的几条新闻在被碎片化以后,就从中发掘到了相似的片段,被统领在了“缘分,并不只是各种偶然和巧合,往往还有精心的准备和相关的基础”这一主题当中。

对新闻再加工的碎片化,并不只是为了每期节目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碎片化更是为了让新闻播报更加符合互联网文化影响下的受众阅读、观看习惯。在各类社交媒体的冲击下,现代社会的受众很难做到长时间沉浸在长篇大论、宏大叙事之中。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切割成了一个个细小的碎片。“在碎片化接收时代,受众不求全而求精的倾向日益明朗。”[2]特别是对于已经播报过的新闻内容来说,如果仍然按照惯有的方式平铺直叙,必然难以抓住受众碎片化的注意力和时间。因此,在对原有报道再加工这一过程中,要求编辑选取其中最为有趣的部分来抓住受众,引导他们看下去。仍然以2019年12月29日播出的《630公开课周末版:缘,妙不可言》这一期为例,在“外卖小哥救助年轻小姐”这条新闻中,所有的这些细节被统领在“感谢好心人”这一主题之下,原有的新闻叙事依然是传统的平铺直叙,缺乏爆点。而《630公开课周末版》在对新闻再加工当中,“年轻小姐对外卖小哥充满暧昧”这一碎片,比如脉脉含情的眼神,“我们今后是一家人了”的话语……种种叫人遐想,令人会心一笑的碎片,得到了放大。受众的兴奋点和注意力也因此被迅速点燃,从而增强了整个节目的吸引力。

二、新闻包装综艺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博士认为,城市台一直有五大难题摆在面前:第一,话语方式单一,依然是正襟危坐的宣教腔调;第二,新闻样态雷同,基本都是民生新闻+专题报道;第三,移动传播无效,没有短视频思维,还在做逻辑性强的节目;第四,带货场景缺乏;第五,权威公信力难竖。他认为,“为了能够在媒介融合时代继续焕发活力,传统电视媒体正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互联网的全面改造”。[3]他也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新闻节目综艺化。

显然,新闻节目和综艺节目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必须是客观公正的,不能夸大或者篡改新闻事实。《630公开课周末版》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天天630》当中的一个周播板块,也必须按照新闻的标准来编辑和制作。也就是说,一方面,必须要确保播出内容满足新闻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播报方式也要尽可能没那么正襟危坐,不那么严肃,尽可能消解高强度、紧张严肃的传统新闻播报方式,采取一种有趣味、接地气的表现形态。因此,《630公开课周末版》在对新闻再加工的过程中,就要求新闻包装方面尽可能综艺化。

以2019年12月1日播出的《630公开课周末版:谁才是真正的武林豪杰?》这一期为例。对于这期节目的综艺化包装,首先体现在语言风格上。这期节目一共选取了前一周播出的5条新闻稿件,分别讲述的是“村民之间因邻里矛盾而损害他人水果”“擅自改装拼装车引发交通事故”“男子骑摩托车道路炫技引发事故”“女子跳楼被扑救”和“女士掉入坑中遇到好心人”。在对新闻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对每个新闻当中的人物,分别命名为“镰刀摘桔向婆婆”“金刚护体陈师傅”“平沙落雁黄公子”“有勇有谋救援队”和“下井助人众市民”。在再加工过程中,对新闻原稿全部进行了改写。以“擅自改装拼装车引发交通事故”这段新闻为例,对于交通事故现场的描述,原文为“从监控视频来看,陈师傅的车被撞后,在地上翻滚了几圈,人也倒地受了轻伤。而他的那辆拼装车根本没有后视镜,因此无法看到后面的来车”。而在对新闻再加工的时候,就被改写为“就是陈师傅成名的那一摔。你看,他驾驶一辆电动拼装车,本来在马路上威风凛凛,神气十足。结果突然冲上来一辆面包车,把拼装车撞翻在地。要是一般人遭遇这等意外,肯定心慌意乱,搞得全身上下到处是外伤内伤。但是看我们陈师傅的身手,一个鹞子翻身,地上顺势一滚来一个360度托马斯旋转,随即盘腿坐起,神态自若。整套动作行云流水,飘逸自然”。整个行文风格与传统的新闻播放方式大不相同,显得幽默有趣,更贴近互联网文化。

电视新闻是由声音、画面和文字3个要素构成的整体。除了语言风格的变化外,《630公开课周末版》在画面、声音和文字的包装上,也和普通新闻节目大相径庭。首先,从声音层面来说,应用了各种配乐和各类音效。仍以2019年12月1日播出的《630公开课周末版:谁才是真正的武林豪杰?》这一期为例,这期节目当中,当新闻人物出场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武侠剧的背景音乐;当新闻人物之间发生冲突时,则又伴随一些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非常流行的音乐和歌曲。除此之外,在主持人出场、串场、发表观点等时候,加入了诸如鼓掌声、笑声、惊叹声等各类脱口秀、综艺节目常用的音效。从声音层面来说,整个节目给人感觉就是情绪饱满,十分流畅。

其次,从画面和文字的包装来说,《630公开课周末版》也比一般的新闻节目更加丰富。在讲到一些关键信息的时候,屏幕上会有各种颜色、字体的字幕,适时出现在屏幕上,让受众接收信息变得更加容易。在一些适当的时候,当伴奏歌曲响起的时候,还会有卡拉OK歌词效果的字幕出现,增加了新闻的幽默感。在新闻讲述当中,也会借鉴一些网络综艺节目的包装方式,适当地插入一些影视资料片段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最后,《630公开课周末版》还借鉴了一些互联网视频网站受众的观看习惯,制作类似于弹幕这样的文字,让深受互联网文化的年轻受众看起来会倍感亲切,和欄目的心理距离也会更近。

三、新闻主持的平民化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神秘性、权威性正在逐渐被消解。电视栏目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在信息传播的环节当中,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迫切要求平等地参与和交流。

而对于一档新闻节目来说,主持人往往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主持人的播报和表达,会直接影响整个节目的传播效果。传统的新闻主持和播音,要求的是“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4]要求主持人叙事准确清楚,态度分寸得当,语气紧凑规整,富有朝气。毫无疑问,传统新闻播音主持方式是一代又一代老播音人员沉淀下来的规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节目形态的发展,如果想要和受众形成朋友般的平等关系,让受众感到“说新闻”在节目的内容、编排及语言的风格上都更加平实、真诚,就需要主持人在主持风格、表述方式等方面做出一定改变。为了更好地在融媒体环境下以一种贴近受众的姿态来表述社会新闻的内核,《630公开课周末版》选择了平民化的主持播报方式。

以2019年5月26日播出的《630公开课周末版:说说那些“犟拐拐”》这一期为例。首先,主持人的穿着打扮、姿态动作和传统的新闻播报大不一样,不再是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身穿传统中式盘扣短褂,手拿纸扇,和评书、相声等传统艺术倒有几分类似。虽然和传统主持播报方式大不一样,但也同样显得沉稳,不张扬,不浮夸,能得到广大电视节目受众的认可。其次,主持人不再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为了更加贴近当地受众,主持人也经常会蹦出一些本地方言,让人倍感亲切。在节目一开场,主持人就连续说了多个方言词,“犟拐拐、瓜兮兮、哈戳戳、风车车、黑黢黢、神叨叨……”同一语法结构的方言词汇堆砌和排比,能够让本地受众会心一笑,倍感亲切。最后,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更加亲民,接地气。在新闻结尾,主持人是这么总结的:“‘犟’是一种性格,无所谓对错。‘犟拐拐’本身也是一个中性词。也许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点固执、顽固。但这股‘犟劲’,要用对地方。做了错事,就不要‘鼓捣犟’了,‘错了都要认,挨打要立正’嘛,只要改了错,还是一条好汉撒。”整段话听起来没有高高在上的教导,就像是和邻居坐在茶馆聊天一样,娓娓道来,语言朴实又有韵味,更让人容易接受。

四、结语

《630公开课周末版》是《天天630》这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与移动互联网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的产物,是在融媒体背景下进行的一次颇有意义和创新的尝试。《630公开课周末版》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加爱看新闻,关注本地民生新闻,让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能够赢得更多的年轻受众。《630公开课周末版》在对电视新闻再加工的过程中,通过新闻播报的碎片化、新闻包装的综艺化和新闻主持的平民化,让电视新闻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君超.浅析新闻写作“碎片化”[J].中国报业,2014(11):90.

[2] 冷凇.从“融”到“合”:论电视艺术新媒体化的“四维驱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1):107.

[3]冷凇.电视媒体的“互联网化”观察:基于视听内容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8):89.

[4]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07.

作者简介:谭博治(1985—),男,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硕士,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公开课受众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路径探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