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2020-09-10黄志鹏
黄志鹏
摘 要:公共参与是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而高中阶段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开设时政论坛、开展实践活动和模拟活动等途径,激发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热情,培养意识,增强责任,提升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好公民。
关键词:公共参与素养;教学模式;时政论坛;实践;模拟
现实生活中,许多高中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缺乏关心和了解,有些同学不能有序地进行公共参与,具有盲目性和非理性,不懂得如何维护公共利益和承担公共责任。因此,培育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育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公共参与热情
课堂是培育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前的课堂教学,经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回答,甚至教师一言堂,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参与较少,师生互动不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议题式教学,构建活动型的课堂,大力推行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学生在课前参与收集资料,课堂上根据教师设定的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小组成员参与合作探究,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实现优势互补。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热情。
比如,在教学《征税与纳税》内容时,针对国家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个税起征点提高等减税政策,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教学中设计议题:减税的内容有哪些?减税给我们带来哪些红利?如何守住红利?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要多元化,提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感悟做普通公民享红利,担责任公民守红利,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种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契合了政治学科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目标。
二、开设时政论坛,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思想政治课与时政热点密切相关,彰显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课堂上开设时政论坛,是培育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切入点,是吸引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公共生活的有效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我定期开展“时政论坛”活动,让学生在课前参与资料的搜集,在課堂上跟大家分享筛选的时政信息,内容主要关注社会热点,比如社会文明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点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事务,参与对时政热点和公共事务的专题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时,面对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和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些时政热点现象,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材料,课堂上开展“时政论坛”,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讨论:“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为什么要举办进口博览会?是否会继续举办?”在课堂上用3分钟让同学跟大家分享中国进口博览会的举办背景,然后用5分钟左右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对时政进行解读,让学生自己厘清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现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通过开设时政论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能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公共参与责任
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培育,更需要依靠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现实中,学生对公共参与的责任感不强,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大熔炉,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题访谈、参观访问、研学旅行等,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积累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社区治理的经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身边某个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找出环境污染的原因,并选择不同的监督途径,设计监督方案并利用周末时间去实施。有的组选择去12345政府网站进行投诉,有的组把调查报告提交给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还有的组把受污染地方的照片发到QQ空间,引起他人关注。在参与民主监督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公德意识、公益精神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得到了体现,从而增强了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四、开展模拟活动,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角色体验的活动是高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角色模拟准备过程中,通过调查走访、查找资料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模拟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知识,获取生活体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公共参与的能力。开展模拟活动,例如,模拟价格听证会、模拟人大代表选举、模拟法庭审判等。中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模拟活动,深刻体会政府以及社会不同主体的角色职责、权利和义务、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等,从而在角色体验中切实提升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政治生活》中我国的国家机关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庭审以“初中毕业生王某迷恋网吧,最后走上持刀敲诈勒索的道路”为案例,班上11名同学身穿制服,严格按照法律庭审程序,扮演法庭审判中的各个角色,整个庭审环节完整、过程有序。通过组织这样的模拟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了解法院的审判程序和过程,亲身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威严,锻炼学生将来参与工作能力,从而在模拟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培育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开设时政论坛、开展实践活动和模拟活动等途径,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热情,培养意识,增强责任,提升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好公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式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究[J].教学月刊,2016/7.8
[2].胡颖.《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2018年5月
[3].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政治课教学,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