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母石传说的文化阐释

2020-09-10方雨婷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8期

摘要: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人们口口相传或是文书记载流传下许多关于我国蚌埠涂山和登封嵩山都有关于启母石传说。口述史是研究当地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风俗习惯等重要的历史资料,文中通过比较分析蚌埠涂山和登封嵩山两地启母石渊源,辨析启母石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蚌埠启母石;登封启母石;大禹治水;传说

蚌埠启母传说的由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女娇独立抚养着夏启,盼望丈夫归来,女娇因朝思暮想,最终化而为石,所以涂山启母石又名望夫石。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针对启母石传说展开深入探究。因此,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视野探讨启母石传说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价值。

1.有关启母石的文献记载与研究

1.1登封启母石研究

登封启母石在《史记·封禅书》、《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居篇》、《山海经》中都有记载,“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正义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禹居阳城”;“禹都阳城”;“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其中“阳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也在此处建立,而登封市嵩山脚下又华夏民族大禹部落所在。

1.2蚌埠启母石研究

涂山氏是神话传说大禹妻子的氏族,蚌埠启母石在《左传》、《吴越春秋》、《艺文类聚》中都有记载,“在寿县东北,说者云:今濠州也”、“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启母涂山之女者,夏禹之妃,涂山女也,曰女娇,禹取四日而去治水,启既生,呱呱而泣,禹三过其门,不入子之,涂山独明教训,启化其德,卒致令名,禹为天子,启嗣而立,能继禹之道”。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大禹所娶的妻子正是涂山氏族的女娇,涂山氏所在的涂山当属安徽蚌埠市怀远县的涂山,禹的孩子——夏启出生在涂山,成长在涂山。

2.登封启母石与蚌埠启母石传说的差异

通过对于登封启母石和蚌埠启母石的历史内蕴解读,可以从中发现地域间的物质形态、传承形态、文本形态、意蕴形态、聚焦阶段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对两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最好的解读。

2.1登封启母石造型为居室,蚌埠启母石造型为人像:物质形态

两地的启母石在形态上有相当大的差异,登封启母石的形态更偏向一种内在的意象表现,登封启母石(如图1)在石身有一个裂口,相传这块有裂口的石头就是涂山氏,而裂口旁有一块小石头,它则象征启,所以后人称之“啟母石”。而蚌埠涂山启母石(如图2)则更偏向人像形,传说中这是启母所化之石,4000多年前大禹在此劈山导淮、娶妻生子、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因为思念丈夫,每日南眺,化而为石,所以涂山启母石又名“望夫石”。

2.2登封启母石传说皇家提倡,蚌埠启母石传说民间流传:传承形态

在传承形态上。登封启母石受到皇家的推崇较多,当我们追其本源,在先秦时代的《随巢子》中对于启母石的传说有着最开始的记载:在嵩山下,涂山氏化为石头。相传汉武帝建立了启母庙。延光三年修建神道阙,唐代武则天登嵩山封启为齐圣皇帝、启母涂山娇为玉京太后,唐朝贞观年间修建龙门大禹庙,元朝规定龙门大禹庙必须实行官祭,后来庙会兴起,人们纷纷来礼佛、还愿、求子等各类民俗活动。

蚌埠启母石传说,其传承靠的是民间的口口相传,其优点在于传承中,人们对神话故事不断的增减、润色,对神话传说内容的不断丰富,使之符合当下的审美意识,这也是神话传说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2.3登封启母石传说重在教化,蚌埠启母石传说重在望夫:意蕴形态

在意蕴形态上,登封启母石主要是帝王宣传治国思想,教化百姓所用。在启母阙的两方阙铭上记录着大禹治水的经过。后人在这里兴祠庙祭祀神明,使大禹的光辉业绩传之千秋万代。阙身除启母石故事外还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果下马等,这些图案本身和启母石无关,这也说明了启母阙是为教化百姓所建。

根据传说涂山的“望夫石”是以“涂山氏女”为原型的,明代邑贤袁赋在诗作中道:“端坐于昔日与禹,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苦历冰霜不事妆,任教风雨颜无改。独坐岩头望百川,怀襄疏浚为桑田。平成底绩非无日,不恤三过实母贤”。涂山启母石传说不仅仅体现了望夫,也表现了对涂山氏女娇在大禹治水时,舍小家为大家做出牺牲和独自教育一代令人尊敬的伟大君主——夏启的童年时期的歌颂和赞扬。

2.4登封启母石传说聚焦夏启阶段,蚌埠启母石传说聚焦大禹阶段

登封启母石的传说重点聚焦夏启阶段,在《史记·封禅书》、《史记·货殖列传》、《史记·周本纪》中都有记载,“昔三代之(君) 居,皆在河洛之间。”、“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从文献记载来看,夏启之居是在今河南省境内,关于登封的大禹文献记载,大多是围绕夏文化背景展开,禹作为次要,主要记录夏启阶段。这和登封启母石的传说中,涂山氏如何诞生了启,后启又如何建立了夏朝,文献和传说互证,说明了登封启母石传说聚焦夏启阶段。

而蚌埠启母石,则聚焦于大禹的阶段,将重点放在了大禹的人生经历。在蚌埠启母石传说中,大禹劈山导淮、娶女娇于涂山和三过家门而不入,根据《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记载,禹会诸侯也在涂山,其故事主角均为大禹,故事呈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1]。

3.登封启母石与蚌埠启母石传说的文化演变

3.1蚌埠启母石传说的文化演变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大禹结婚生子、会诸侯和初建都城均发生在蚌埠涂山。夏启出生在涂山,成长在涂山,是女娇独自抚养夏启,在自己的氏族中陪伴夏启度过童年时光,直到大禹治水成功才回到家中见自己的妻子。其次,在考古学中,今也有在蚌埠西郊的涂山之南淮河东岸的禹会村,地下藏着一处面积之大的史前遗址,众多的专家根据禹会村遗址的考古成果得出,目前蚌埠涂山是大禹文化唯一一处有实际遗址的地方,对“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的考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禹治水功成后作为民族英雄,舜把地位禅让给大禹,根据大量研究表明禹初建都城在涂山,蚌埠位于南北交界,在此地建都,对国家的统治力可以达到最强;蚌埠市双墩出土的七千三百年前的大量陶器与蚌器,表明淮河流域在七千年前已经具有高度的生产力水平,大禹初期在涂山建都不是偶然事件,必然和涂山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关系密切;大禹治水成功后,在饱受洪水侵害的淮河东夷部落,树立了崇高的威望,淮河区域也成为各方面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综上,蚌埠涂山启母石传说主要是关于大禹在涂山娶妻生子、禹会诸侯和初建都城,是大禹早期的人生经历。涂山启母石引申出大禹大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涂山氏为治水牺牲小家,独自抚养一代君主的内在含义。大禹传说因地域的文化特色与环境等差异,而掺杂了大量的地方文化,由这些传说可以反观涂山启母石,相较登封启母石更注重家庭因素的传承,涂山大禹神话传说以涂山氏女娇和涂山为中心,重点强调大禹家庭文化。

3.2登封启母石传说的文化演变

登封嵩山与历史上夏朝的部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文献资料也记载着这一部分。《孟子》中记载了登封与夏王朝的渊源,“禹避舜之子与阳城”,多数学者认为“阳城”在今登封境内,在登封市的民间传说中,大禹治水取得了胜利和百姓们的爱戴,舜晚年将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大禹,大禹将帝位让给帝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避居在嵩山阳城。但诸侯万民纷纷到阳城来朝拜大禹,大禹见此,而答应登天子位。此情节均与典籍中记载的禹避商均基本一致。夏朝曾经频繁迁都,有的迁都是政治变革的原因,而更多的则是局势的逼迫和战争的原因,启作为大禹的儿子,在继位了之后迁都于登封嵩山,在《史记》有所记载,“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嵩山作为大禹的家乡,地理位置优越,夏启迁都至此也是有一定的逻辑。大禹文化也是华夏文化兴起的根源,二者互相影响着,构成了我国第一个可以被考究到的封建王朝。

从嵩山启母石传说演变出的文化内涵来看,嵩山传说主要聚焦夏启阶段,夏启作为传说的主要人物,阐述了夏启的出生、启都阳翟和华夏文化兴于嵩山,嵩山启母石由于和夏启有着密切联系,嵩山启母石传说在传承形态上由皇家提倡,为教化百姓所用这也是河南登封嵩山大禹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特色。

4.结论

当我们对“启母化石”相关神话传说的发展脉络作了一番清晰的梳理后,可以初步推出启母石传说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演变而流传下来的。因地域的文化特色与环境等差异,而掺杂了大量的地方文化,从安徽蚌埠和河南登封启母石形态与内在含义对比可以看出蚌埠启母石重在家庭与嵩山启母石重在教化的文化差异。这些地方文化又深刻的反映出地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曾艳,周永媛,高善春.蚌埠区域大禹治水口述史研究——兼与文献互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8):154-156.

[2]尚禹彤,王吉懷.“禹会诸侯”落户蚌埠的考古学论证[J].蚌埠学院学报,2016,5(02):175-178.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910378218。

作者简介:方雨婷(2000—),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环境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