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腹地“巴当戎将军”的传说
2016-04-29龙兴武
龙兴武
摘 要:苗疆腹地湘西花垣县苗岭山乡正岗寨有一岩石,俨然一位身穿铠甲,巡视苗疆的大将军。传说其是苗族先祖蚩尤属下的大将军巴贵当戎,当地苗民称为“巴当戎将军”。其魂巡苗疆,破千年魔咒,启悟苗民而幻化为石。
关键词:苗疆;蚩尤;巴贵当戎;将军岩;传说
在湘、黔之交的湘西花垣县两河乡正岗寨,峰峦重叠,道险崎岖,绕膝越岭,时上时下,幽深险阻,凳涉艰难。就在这险峻雄浑的苗疆腹地有一岩石,俨然一位身穿铠甲,巡视苗疆的大将军。将军目光炯炯,翘望冥思,似顿悟释怀。其神态栩栩如生,鬼斧神工,苗族人称为将军岩,苗语叫“巴当戎将军”。说起“巴当戎将军”岩的来历,因历史久远,当地苗族人已记忆模糊,但从上辈人的故事传说中,是乎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神话时代的洪水滔天,中原问鼎。要追忆苗族几千年来历经劫难、勇武抗争、悲泣沧桑的历史。
一、问鼎中原、涿鹿败北
在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矗立着一座由海内外中华儿女捐资建成的中华三祖堂,殿内供祭着三位中华先祖,居中的黄帝气宇轩昂,右侧的炎帝睿智儒雅,左侧的蚩尤勇武彪悍。他们合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究其他们间的关系则要上溯到5000年前的中原问鼎和涿鹿之战。它反映了历史上数千年来苗汉间的族际关系。
据史籍记载及苗族“心史”传说,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集团都想迁来居住,因此,黄河流域便成了各氏族斗争的舞台,成了不同族际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而其中最为强大的则属黄帝、炎帝和蚩尤所统领的轩辕氏、神龙氏和蚩尤九黎部落集团。
这些部落集团为生存计,相互间不时发生部落争战。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最早占领黄河流域中部的是炎帝和蚩尤。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炎帝姓姜… …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迁居黄河中部后,蚩尤九黎部族和炎帝神农部族杂居相处于中原,是当时两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大部落联盟,期间曾有过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即“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无有相害之心”。“以日为市、致天下民、聚天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两大部落的关系还比较密切,尚能和平相处,互通有无。只是到了“神农氏衰微”,“政失常轨”时,才发生了羌苗两族的战争。战争十分激烈,蚩尤部族勇猛剽悍,骁勇善战,而且又善于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以金作兵”,战斗力很强。炎帝所属的共工氏虽“振滔洪水”奋抗蚩尤,但结果蚩尤还是得胜并占据了共工氏所属九个氏族之地。炎帝地盘大部全失,被迫撤离“九隅”,向西北败退。共工氏部族并入了蚩尤九黎集团。共工在湘西苗族传说中称“果戎”,其部落是最先由炎帝部落集团融入蚩尤九黎集团的苗族氏族。也许是此原故,《遁甲开山图》才有:“蚩尤者,炎帝后裔也”的记述。
炎帝被蚩尤逐出九隅向西北面败退后,遇到向东拓展的黄帝部族集团,于是又发生了炎黄之间的阪泉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塾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战争结果以以黄帝胜利而告终。此后,炎黄两个部落连同他们的从属部落一起形成华夏部落联盟集团。
据《国语·晋语四》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也就是说,炎帝与黄帝均源于少典氏的兄弟氏族,他们合并结盟后,黄河流域便形成了西部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中部以蚩尤为代表的九黎苗夷集团。此间大的战事不多,彼此暂时和睦相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处和交流后,原松散的部落集团便逐步形成了以语言、习俗和原始宗教信仰为部族特征,并具有很强内聚力的利益部族文化体系。
远古时代,人类虽没有现今意义上的民族问题,但部族生计利益之争却是永恒的,因领地利益之争而进行战争是常态。九隅、阪泉之战后,相安而居的三大部落集团又因部落利益之争而重燃战火,直致一场惨烈的中原问鼎大战—涿鹿之战的爆发。
对此次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已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管子·地数篇》云:“黄帝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对于涿鹿之战的性质,汉籍主流学者按照“胜者为王,败者寇”的逻辑将蚩尤形象进行边缘化与妖魔化,但在苗族口承文学与民间故事中,蚩尤却是民族大英雄。流传于苗族地区的《蚩尤神话》认为苗族的先祖蚩尤是一位文武双全、艺高胆大,嫉恶如仇,仁慈信义的部族首领。蚩尤遵奉其父的教导:“带领苗家男耕女织,造精良武器,防异族来犯,保卫苗家过太平日子。”因而在苗族人心目中,黄帝与蚩尤之战,性质上是一场蚩尤保卫家园,反抗侵略的民族自卫之战。
二、舜禹征苗、族迁武陵
涿鹿之战后,黎苗集团瓦解,一部分黎民臣属黄帝,融入炎黄集团,大部分苗民南渡黄河撤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一支沿颖水、涡河到达豫东平原,而后溯颖水及其支流贾鲁河到达豫中的平顶山、许昌、郑州等地,继而西进到达豫西的伊洛地区,而后他们又从豫西迁到鄂西北的七里河一带,形成了新的部族。数百年后一个新的部落联盟集团“三苗”开始出现在华夏族的视野中,至此,这部分九黎族完成了从东夷到南蛮的变化,九黎族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三苗开始出现并活跃于历史舞台。
三苗,文献又称有苗、苗民、南蛮、亦称三苗国。《尚书·吕刑》载:“三苗,九黎之后”。梁启超在《太古三代载记》中说:“三苗九黎,一族两名”。而对于三苗的属民,《 国语·楚语》载:“三苗、九黎之后也。苗族史学家伍新福先生认为:蚩尤九黎部落集团在同炎黄华夏部落战争中遭到失败之后,其中相当一部分部落成员向南退却,在江淮、江汉和洞庭、彭蠡间形成新的部落集团—三苗国。对于三苗国的疆域,《战国策·魏策一》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一般指鄱阳湖,“洞庭”指洞庭湖,“衡山”是在长江以北,即今河南南部的伏牛山,“文山”大致应在鄱阳、洞庭间靠南部的湘、鄂、赣境上。
三苗兴盛于尧舜时期,期间,三苗部族曾参加尧的华夏联盟,并成为联盟成员之一,首领驩兜曾代表三苗国参加华夏联盟议事会,尧征询驩兜意见,故史称“驩兜尧臣”。说明三苗与尧、舜为首的华夏集团曾有过一段和平时期。后来,三苗势力发展很快,尧为了巩固自己的联盟帝位,借故“三苗”又复九黎之德,向三苗发起战争。往后再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三苗集团被瓦解,余下主要部分被迫迁入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崇山峻岭之中,史称为“南蛮”、“荆蛮”或“荆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为:“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鯀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窜于群山之苗民溯湘江而上,进入苍梧。舜继续“御驾亲征”。 遭苗民奋起反攻,舜仓皇间败阵而亡。即“舜征三苗,道死苍梧”。舜死后,葬于九疑山深处,后来叫“零陵”。
禹继位后,继续实行征剿且大有灭绝三苗之势。传说战争持续七十天左右,三苗大败。《古本竹书纪年》说:“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沂及泉,青龙(蛇)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论衡》云“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杀戳之惨可见一斑。如果说黄帝与蚩尤之战,苗族大部未被歼灭。南渡黄河后还崛起为“三苗”,并与华夏集团相抗衡的话,那么,夏禹伐三苗之战后苗族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自此,苗族一撅不振,余下苗民一部分被俘虏或充当牺牲品,另一部分则继续向南、西逃窜到江西、湖南,便在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经过若干年以后,又以“南蛮”、“荆楚”等名称出现在汉文献资料中。商、周、春秋战国至汉,在川、黔、湘、鄂一带的山溪江谷间,已经布满了南蛮之族。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散居于武陵、五溪地区。此间,汉籍又称“武陵蛮”、“五溪蛮”。唐、宋、元、明清以后,苗族继续向西、南迁徙,民国以后基本稳居于现今的湘、黔、鄂、川、滇、桂、琼等省区。部分迁到东南亚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上世纪七十年代苗族在印子战争中沦为政治难民而陆续迁到欧、美、澳等十几个国家,形成世界性民族。
三、创巫鬼教、超度亡灵
苗族巫教,或称巫鬼教,是苗族地区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宗教,流传广,影响深。追溯渊源,则要从蚩尤九黎时期说起。据《国语》载:蚩尤九黎“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可见,苗族巫鬼教在蚩尤九黎部落时期就已形成。蚩尤九黎何以巫风盛行?据说,这与涿鹿之战蚩尤战败有关。湘西苗族古歌《古老话》和川南地区苗族口承文学有如此传说:远古时苗族的首领叫蚩尤,同炎帝、黄帝本是兄弟,后因黄帝错怪蚩尤偷吃了“龙心”,双方发生战争。蚩尤先胜后败,后因假魀婽狞所害,被黄帝杀害。蚩尤死后,其八十一个氏族部落中的强支望族之一,苗族宗支大姓芈姓氏族部落首领阿剖果龙芈,他能说会道,智慧超群,五十五岁创立苗族巫鬼教成为大祭司(巫祝),六十六岁成为大银匠、铜匠师,七十七岁娶妻生子。其掌管仡芈、仡僚(现今苗族龙姓人)两大宗支二十九个氏族,十二名大将。其中最勇猛的大将叫巴贵当戎(汉籍称夸父),其带领苗民由北向南转移。途中巴贵当戎又被黄帝大兵用箭射伤,后医治三月不愈而亡。阿剖果龙芈悲痛欲绝,在南撤的过程中与其门下的“路师”们,在埋葬蚩尤、巴贵当戎的地方,创巫祭鬼,吹芦笙、敲战鼓、吹牛角,祭奠尤祖、巴贵当戎和超度死者亡灵。然后率余部又继续迁徙。自此,苗族人民每逢离土迁徙,祭鼓结社,重大庆典都要兴巫作法,祭拜先祖,超度亡灵,消灾祈福。
四、魂巡苗疆、化石启悟
苗族涿鹿败北南迁后,阿剖果龙芈作为上通仙班,下达鬼神的苗巫鬼教大祭司,其部族每到一地安居后,便组织其芈姓子孙设坛做法,阴渡亡灵,随部族迁徙并世代相袭。被渡的先祖亡灵也在阴间魂巡苗疆,庇佑部族消灾避难。相传芈氏龙姓苗民离开吉务水乡,历经千辛万苦迁到现今的花垣县两河乡正岗寨后,巴贵当戎夜巡苗疆来到此寨,他稍息站立,瞩目远望苗族始祖神仙果本的塚坟,苗族那宏大悲壮的奋斗史便一一呈现在面前。
湘西苗族口传史诗《古老话》将上古史分前朝和后换两个时期,前朝的果索和果本本是表兄弟(老庚),上神安排果索管天,果本管地,后因利益矛盾而斗法导致洪水滔天,前朝人类灭绝,只剩下果本的一对儿女躲进南瓜葫芦而幸存下来,后来果本施仙法神力,戳退洪水并使兄妹婚配,繁衍人类,便是后换。兄妹便成了苗族的人类始祖奶农巴农,汉籍称伏羲女娲。后来,果本的凡体死后,为使果索找不到他的塚坟,雷劈他,便嘱托祖奶农巴农在凡间埋九十九座塚坟。而其中有一座便在正岗寨正面东向的摩天岭山脉上,史称“古老坟”
巴贵当戎魂巡苗疆,站在正岗寨后山岗上,望着屹立于崇山苗岭中的苗族始祖果本的塚坟——“古老坟”,想着人类本是同根同源,苗汉本是同父同母,为什么苗族几千年来,其生存境遇竟如此凄惨悲烈?这千年魔咒究竟是什么?他冥思苦想,猛然顿悟,原来苗汉在远古分宗立氏,分割财产时,汉民趁苗人渔猎未归之时将父母的十二本好书智册拿走了十一本,只给苗人留下一本巫书,由此注定了苗族几千年的悲壮历程。因此,苗族人民要摆脱千年魔咒就必须历练补救,勤耕学习文化知识,精于创造,不断革新,奋勇直追……想着想着,不觉山寨鸡鸣,大将军不愿离去而幻化为石,永驻苗疆,启悟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