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线上思政课成为学生每天期待的那盏明灯

2020-09-10杨敏怡

高考·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明灯温暖

杨敏怡

摘 要:基于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国家教育部领导下,“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育应运而生。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线上教育充满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特别是中学生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除了需要关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把学科知识扎扎实实地传递给学生外,更要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种好立德树人责任田。线上思政课,应该成为学生每天期待的那盏充满“温度、启智、明理”的明灯。

关键词:线上思政课;温暖;启智;明理;明灯

2020,爱你爱你。正当全国人民准备用满满的爱迎接新的一年时,我国确诊了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病毒狡猾无情而又肆无忌惮地袭击着全球。于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国家教育部领导下,“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育应运而生。对于新事物的出现,大部分的教师诚惶诚恐地认识、接受乃至学习。你在网的那一头,我在网的这一头。如果说,其他学科的老师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把学科知识扎扎实实地传递给学生,思政课教师更关注的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双重教育任务。线上思政课,应该成为让学生期待的一盏充满“温度、启智、明理”的明灯。

一、一盏温暖的明灯:创新守正

思政课应该是学生期待的一盏温暖的明灯。

线上教育,靠虚拟的“一张网”牵着师生两头。线上课堂没有老师鼓励、提醒的眼神,也没有同学们之间热火朝天的讨论。一个人,一台设备,面对冷冰冰的屏幕学习一整天,在缺乏他律的情况下,不少孩子的心早已逃离至九霄云外。从冰冷的设备中透露出温暖的光亮,让光亮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心,思政课应该成为那盏温暖的明灯。

1.温暖的明灯折射出每个孩子的亮点。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位于需要层次的中上层的位置。疫情下没有办法面对面的进行社交,那就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线上社交”。线上教学伊始,我根据学生智力因素(高二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和非智力因素(学生性格和课堂活跃度、所在班级(走班由两个行政班的同学)、性别比例)对班级孩子进行分组。每组8人,分别设置不同的职务岗位。无论岗位名称如何变化,不变的每个孩子都必须负责一个职位,每个孩子都是小组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新鲜事,但昔日常规课堂上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凤毛麟角。线上的小组合作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各守疆土。组长起统领协调的作用;记录员记录并整理小组的“问题清单”;作业管理员督促并收集好每天的作业;纪律委员维持组内纪律,对讨论过度或沉默组员作出适时提醒;考勤员记录每天的考勤到位情况……小组各成员职责清晰,权责分明,就像一根绳子把所有的成员牢牢地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的“命运共同体”。线上小组合作的落实一方面培养学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上课实效;另一方面,形似孤单的个体,实际上是“抱团作战”学习,平时难以发现的亮点被互相照亮,孩子们找到了归属感。

2.温暖的明灯照亮身边的“榜样与骄傲”。

思想政治学科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价值,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为基本功能,以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政治认同是其首要且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1】但,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感的前提是学生拥有丰富的政治认知。疫情之下,大国责任、大国担当的素材源源不绝,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思政教师要做好筛选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线上学习,“课前预热”必不可少:正式开课前5分钟利用新华网视频、人民网视频、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视频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时政要闻,通过疫情中一个个平凡而又真实的例子增强学生的政治认知:无论快递哥默默地为一线医务人员免费送上饭餐,还是年事已高的钟南山院士前赴一线指导救治工作;无论是国企五菱的企业担当还是社会热心人士为学校送来珍贵的口罩和消毒物品。再华丽语言、再丰富的修饰都不及学生的耳闻目睹。事实胜于雄辩,事例和数据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政治理论的探究、质疑、对比、反思,进而進行理性、辩证的辨析思考,最终形成政治认同。

二、一盏启智的明灯:问题导向

思政课应该是学生期待的一盏启智的明灯。

与传统课堂不同,线上教育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你在这端兴高采烈,他在那头昏昏欲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显然与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方式格格不入。线上教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才是王道。

以问题为导向,既包含教师向学生发出有效提问,更在于学生自身主动产生质疑。教师问,学生答,教学只能永远处于知识认知阶段,毕竟“问答时间”仅有少得可怜的40分钟。从被动地回答提问到主动地提出疑问是学习路上的两种不同境界。

1.从他问到自问

矛盾观一直是高二哲学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知识不到位就根本谈不上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展示矛盾的概念——解释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讲解两点论与重点论”。

线上教育如果按传统模式讲授矛盾观,注定会让教学进度条止步不前。由于知识的枯涩难懂,临阵退缩的“逃学威龙”比比皆是。于是我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首先通过3分钟的微课,解释矛盾的概念:何为对立,何为统一。并强调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逻辑矛盾(自相矛盾)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观看微课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以接龙的方式列举一对矛盾,最后有记录员收集组员的意见后,在班级大群中展示小组成果。这一过程中,既有学生的主动思考,又有学生自主表达,更产生小组展示的互动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所有小组展示成果后,老师能发现学生在认识“矛盾”概念时存在的认知误区。但,纠错的工作我果断地交还孩子们自主完成,共同完成“大家来找茬”的趣味学习。例如有同学举了“白马与马”是矛盾,还有一位同学举了“矛与盾”的例子。前者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混淆了;后者把哲学上的矛盾与逻辑矛盾混淆了。尽管我的微课中明确解释了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逻辑矛盾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实际上概念模糊和理解不到位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把解答问题的机会归还给学生,并建立加分的激励机制,解释到位的同学所在的小组可以加分。真正把知识弄懂吃透。

在讲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时候,我依舊使用这种形式来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结果还是会出现“酸奶与牛奶”、“睡觉和想睡觉”的例子。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纠错,一方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一举两得。当然,有同学居然能举出“试点与推广”、“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确表述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例子。孩子们的潜能确实无限,教师为他们营造更大更宽广的舞台。

除此之外,主观题一直是摆在学生面前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哲学的主观题又会比经济、政治、文化更容易得分。畏惧最大的敌人就是“熟悉”。我利用学习强国平台上每天更新新闻稿,从课前思考题开始让学生找出新闻稿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蕴含了自己学过的哪些哲理。只需要找,并简单标注哲理,不需要详细阐述。一开始孩子们都觉得很困难,而且信心不足。随着练习的增多,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条件反射,到了后阶段竟主动找新闻稿段子来互考对方。这种让大家都乐在其中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对于训练哲学主观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从自问到互答,从自评到互评

对学生学习而言,线上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他们产生学习疑问的时候并不能及时地求助同伴和老师,总感觉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这时小组学习充分地弥补了线上教育这一不足。当我选出组长后,嘱咐组长先从建立组名、更改小组成员群中昵称(姓名+职位)、做好小组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等方面增强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可以说,小组是孩子们的“小家”。这为从“自问”到“互答”奠定了必要基础。要积极地回应对方提出的问题,首先需要熟悉提问对象,因为中学阶段的孩子自尊性特别强,非常害怕自己的回答错误造成尴尬;其次,需要有足够的信心来表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自问”到“互答”需要经历一个量的积累。过去的一个多月,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我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引入一些讨论点。慢慢地,在“强化理论”的作用下,小组内的提问热度不断飙升。除了40分钟的课堂学习,学生找到了能解决学习困惑的“家”。“多提问,多回答”成为了不少小组的学习常态。

常规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纸笔测试。为了提高学生线上教育的参与度,多形式评价应成为线上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除了用积极提问与积极响应作为评价一个小组学习是否投入的依据外,我还利用了大数据的绝对优势启发学生学习。一方面,利用“智学网”的订正功能,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并把易错易混的题目记录在错题本上,从而实现自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选取典型答卷,让组长组织组员对典型答卷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什么样的答卷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在讨论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发表观点,一边向其他组员展示自己的看法,另一边又可以学习其他组员可取的思维模式,博采众长。

三、一盏明理的明灯:明辨是非

思政课应该是学生期待的一盏明理的明灯。

1.把握教育时机

线上教育一开始,不少孩子对这种形式持否定的态度,对疫情防控不能回校持抱怨之心。2月份的一次课间,那时正值疫情最高峰,有学生课间提出:“国外报道,我国某地三个殡仪馆24小时不熄火,不断处理死亡病例。”由于处在课间休息,这一话题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参与。这时,我也及时地参与讨论之中,“同学们的心情老师能理解,但是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那就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殡仪馆什么情况,我们不知道,但是明年我们就是成人了。成年意味着不能人云亦云,对信息要学会辨别真伪,要相信祖国,相信我们会在春暖花开时能相见。‘不传谣,不信谣’,这才是成熟的表现。”尽管只是几句简单的回应,学生纷纷表示认同。如果当时我没有及时作出回应,也许会错失一个教育的最佳时机。

2.多角度渗透

爱看视频,爱刷抖音,爱说“网语”是这阶段孩子们的三大热爱。做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需要“守正”,更重要是“创新”。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入脑入心,要让孩子从心底里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就要跟上甚至引领学生的思路和脚步。每周我总会抽出一节课做时政分享和一周小结。其中一节课对学生的触动非常大。当时,我要求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两则视频,一则是内容为“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感叹:‘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的抖音视频,一则是由南方都市报拍摄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生死自述”的微视频。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两个视频中,最触动你的一个镜头或者一句话是什么?”“在过去三周,你觉得自己有成长吗?谈谈自己的感受。”无论是课堂上的发言,还是课后上交的作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孩子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为祖国母亲强大而自豪的爱国之情。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中国的大国责任意识和大国担当意识表露无遗。学生能更直观地掌握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思政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由表及里,提升孩子们的国家认同。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特别是中学生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每个思政教师都应该那承担起思政人固有的那份职业责任和职业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的总体要求,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种好立德树人责任田。线上思政课,应该成为学生每天期待的那盏充满“温度、启智、明理”的明灯。

参考文献

[1]陈式华.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德育》.2017年第7期

本文为课题编号:GZJYSZ2019-071《高中思政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高中学校为例》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明灯温暖
温暖冬夜
做一盏明灯
明灯
温温暖暖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给妈妈送上温暖的爱!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