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物联体系两级物联管理平台一体化监测研究

2020-09-10葛冰玉韩璐李丹丹潘磊冯志鹏黄文雯安培秀

电子乐园·中旬刊 2020年8期

葛冰玉 韩璐 李丹丹 潘磊 冯志鹏 黄文雯 安培秀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北京西城 100761

摘要:本文在能源电力行业智慧物联体系建设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了覆盖能源电力系统全环节的两级物联管理平台一体化监测体系。本文设计6类48项监测指标,覆盖输电、变电、配电台区、客户侧、供应链五大类智慧物联业务应用数据。明确了一体化监测体系部署架构,该架构集成总部-省侧两级物联管理平台与全网物联可视化平台。提出全网物联可视化设计方案,支持全网范围内物联架构、设备、应用等全场景可视化分析展现,支撑跨业务域物联场景多为分析。本文提出的方案,为智慧物联体系监测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智慧物联体系;一体化监测;物联可视化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电力行业物联管理平台按照总部-省公司两级部署。总部、省公司两级物联管理平台之间通过远程调用、消息总线和文件复制等方式实现物联管理数据传输和协同计算[2]。对于终端设备采集数据,省公司侧由物联管理平台传输至省公司数据中台,再由省公司数据中台上传至总部数据中台。总部物联管理平台实现对物联数据的全网感知,对各省公司物联管理平台“监而不控”,两级物联管理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为实现对全网物联管理业务的统计分析、报表展示、监控告警等功能,有必要对智慧物联体系两级物联管理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进行研究[3]。

2研究内容

2.1监测指标设计

总部物联管理平台通过与各单位物联管理平台数据集成,可以感知云、管、边、端各类物联数据,从而构建公司智慧物联体系一体化运行全景视图,为智慧物联体系建设规模、服务能力、运行状态、发展趋势等提供数字化、可视化的分析展现能力。依据监测需求,设计监测指标,确定6个指标大类,包括边设备静态信息、边设备动态信息、感知设备静态信息,感知设备动态信息、物管平台服务能力信息、物模型信息6个指标大类,48个监测指标,可支持130余项物联数据分析展示[4]。

2.2集成部署架构

总部物联管理平台与省公司侧二级平台进行集成,按照数据消息大类分类,采用消息队列(MQ)和文件共享服务组件来实现两级平台间的数据交互。其中边缘应用APP的程序文件和相关附件通过文件共享服务实现两级平台间的交互,其他数据通过消息队列(MQ)实现两级平台间的交互[5]。同时,总部物联管理平台与全网物联可视化平台集成:全网物联可视化平台提供可视化图形展示,总部物联管理平台提供展示数据基础,集成部署架构如图2所示:

方向1:通过消息队列实现总部向省公司侧同步数据,包括统一物联模型数据、边缘应用数据(应用基本信息、附件下载路径)等;

方向2:通过消息队列实现省公司向总部侧同步数据,包括物联模型监控数据、边缘应用监控数据、物联终端监控数据、平台服务监控数据等;

方向3:通过文件共享服务实现总部向省公司侧同步数据,包括边缘应用的程序文件和相关附件。

2.3全网物联可视化设计

根據前期调研梳理,结合物管平台实际建设情况,设计如下四个展示主题,分别是:智慧物联体系全网总览、省侧物联设备综合统计、物联体系服务支撑能力、物联app运营监控。

智慧物联体系全网总览,展示全网接入物联设备注册总数、当日采集数据总数和当日新增设备注册数等统计数据,包括两级物联管理平台联通状态、全网接入物联设备总数和在线率、当日响应各专业服务请求次数、全网物联APP总量及安装次数、各专业场景设备接入数及数据采集条数等统计数据。

省侧物联设备综合统计,主要以层层下钻的方式展示各省、市、台区物联设备详细信息,体现各省公司边设备接入、数据采集、业务系统支撑能力等建设成效。

智慧物联体系服务支撑能力展示,按照“云管边端”的总体架构,分层展示智慧物联体系在数据采集、服务响应、业务应用支撑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体现智慧物联体系各层级协同运行,为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采集和数据上行传输能力的支撑。

物联APP运营监控,按照总部智慧物联体系标准化工作要求,主要展示了全网物联APP应用规模,下载使用排名情况,各省公司APP开发共享情况和APP应用开发管理情况。

3 总结

本文阐述了智慧物联体系两级物联管理平台一体化监测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阐明了一体化监测的监测维度,监测指标,提出了全网物联可视化设计方案,该方案覆盖输电、变电、配电台区、用户侧、供应链等专业领域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总部可以直接下钻查看各省公司智能终端设备,体现公司智慧物联体系整体运行管控能力。通过智慧物联体系的建设,增强了对业务系统的支撑能力[6]。为有效推进智慧物联体系在数据采集、边缘智能、云边交互等方面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长征,刘明媚,张建宇,付召辉.边缘物联代理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0(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