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观点和意义

2020-09-10李冰

客联 2020年8期

李冰

【摘 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露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和原因。他再批判旧哲学中创立自己的观点即科学世界观和实践观。马克思吸收以往哲学家们的思想内核,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在广泛阅读扩充视野的同时,分析综合各种材料,并作出大量笔记,创写新观点。他以实践为视角,阐明实践在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深刻论析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此实践的观点也成为《提纲》的中心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的观点;新的世界观;理论意义

《提纲》以全新的视野打开了新哲学的大门,为世人提供了崭新的世界,即看待世界的新观点,也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的新哲学由此诞生并逐渐成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总结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对以往哲学家的旧哲学思想最精准的批判和总结,也是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时代的发展化是日新月異不断前进的,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也是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实践产生认识,认识发展于实践,实践发展认识,认识丰富于实践,这也是《提纲》所阐述的中心焦点。

一、突破费尔巴哈困境,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从唯心到机械唯物的转变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例证对象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反抗对象逐渐转变为以资产阶级为反抗对象,这是因为社会形态的更替使得社会阶级发生了改变。同时开启了由唯心向彻底唯物的深刻转变。以前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对人民实行文化专制,将唯心的神学、理学等思想注入人们的头脑中,以使人们甘愿论文封建统治的思想奴隶。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在新旧历史的交汇点上,旧阶层已然要被时代所掩盖,尤其是西方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社会新阶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因为要发展生产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而原来封建制度却成为社会前进的阻碍,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为了冲破障碍,谋求经济利益,资产阶级以各种方式实现了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正是基于这种新的社会实践和现象,哲学家们开始向思考目标投向实践。

实践这一概念最初可以追溯到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并不是指生产物品或生活用品,这只是由奴隶完成的一种生产活动,人应该去追求善和高尚的活动并在政治生活中尽公民义务,这才是人之为人的东西。奴隶制度是为奴隶主而存在的,亚里士多德描述的实践活动带有奴隶阶级的性质,是为统治阶级和少数平民服务的。这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由于所属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制度的束缚,大多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营机制,无法客观准确地分析实践的地位和意义。

在欧洲哲学史上,康德正式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这本身是对实践哲学意义探索的进步。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是比理论理性更高一级的,因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力或功能,这就是他的道德学说,也就是关于自由意志法则的学说。这说明康德的实践观已有进步性的表现。费尔巴哈创造性的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践会帮你解决,这表明费尔巴哈已经看到了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反映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特征。这也是其向唯物主义发展的开始,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批判性地吸收传统哲学家的观点,片面的认为实践是卑微的犹太人的活动,夸大理论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认为理论是主要的,实践是辅助的,人的真正活动应是一种理论的活动。费尔巴哈没有从真正的实践维度出发,但是他的某些唯物观点还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二)从局现唯物到彻底唯物的历史转折

马克思在哲学的探索海洋中,在分析社会现实和具体状态的基础上,与自己以前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信仰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彻底决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断具有批判性的发展进程中横空出世的,彻底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不合理的因素,逐渐形成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实践观。马克思吸收了以往哲学家合理的部分,摒弃其唯心的部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表达的世界观都是片面且抽象的,与人的行为活动分开来。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者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他们习惯于直观地将事物以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而没有更加深入的挖掘实践的本质,脱离现实的实践,忽视实践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他们只是将事物、现实、感性与思维的存在和主体的客体作了区别,仅仅是从表面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用整体的思维观念和思维形式将实践与人统一起来。马克思批判唯心主义抽象理解人的能动性,抽象既脱离实际,抽象的意识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任何意识可以被凭空捏造。旧哲学家门用精神理性解释历史,忽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用。费尔巴哈也没有认识到实践的作用,所以他只能从很原始的形态去理解自然,所以他不能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也就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阐述的实践观点

(一)实践即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把实践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表明了实践是与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息息相关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才有实践的存在。马克思从实践角度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从而把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作为社会实践衍生物的社会意识不是独立存在的,他只能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甚至错误的思想也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和本质。人们无法离开实践去凭空想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和全部社会关系。这其中包含三层的含义:其一生产劳动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二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其三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反映,人们在实践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有所的,但都是以社会行为实践作为看世界的切入口的。所以马克思讲:“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同时发生作用,主体对客体产生主导作用,依据客体进行改变,客体在适应主体的变化过程中对主体提出新的要求。人只能是实践变化过程中的人,并且只能是存在过程中的人。通过提纲可以看出人离开了实践就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实践人就不能成之为人。在哲学世界,劳动和实践具有同样性质的。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可以看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具有社会意义上的人。

(三)实践是人活动的本质属性

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总结为“类”,这是不理解事件本质的思想表现。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属性才能得到实证。离开了社会实践,人就不能发函前进没社会也不能发展前进。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主体的人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形成了相互联系社会关系,在考察和审视的人的本质要从个人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关系、实践中。同时实践还体现着人对自然世界的超越和自然界的客体的改造,但是人的活动并不是不受任何限制而为所欲为的。主体的人要思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实践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和计划性的本质力量。人们通过实践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自身,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形成对自然的使用和改造作用,人化自然界。现实的和正在创造的劳动工具是人成为人的标志,因为这是人在其目的的驱使下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关系,并且不断的突破这种社会关系,改造社会关系,淘汰不合理的现存的旧的的社会关系,进而构建合理的新的社会关系,注入人的新的本质力量,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

(四)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具体表现是具有多样性的。首先实践的存在方式表现人们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无目的的杂乱的的活动,也不是已成不变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自觉性的统一。其次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也不能自然而然存在,而是在劳动中脱胎换骨形成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社会群体。所以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最后表现在人与人自身的对立统一。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论意义

(一)《提纲》的哲学意义

首先《提纲》确立了实践概念的核心地位,通过主客体、人与人、人与环境阐述实践的本质,并且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阐明了只有不断通过社会实践,人才能实现进步,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好的方面转动。实践对象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的双重属性。在全部社会生活和认识论、历史哲学论确立了实践的核心地位。实践改变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改变了人自身,世界的发展变化与人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改变世界的哲学超越了解释世界的哲学,改变远比认识更为深刻,更具有价值和创造性。其次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3]这表明马克思已然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世界,尽管实践概念在当时并未获得核心地位,但是我们仍然会可以把起源追溯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社会存在的发展离不开人和历史,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才能在新的基础上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因而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对于人们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哲学知道意义是开拓性的。

(二)《提纲》的现实意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最实事求是的应用。当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并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就要立足于本国的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助推伟大中国的实现,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国的发展是向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优越性的。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解决好各种矛盾和民生问题,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基础。其次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已成不变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建设,新时达的中国是蓬勃发展的,理论创新是实践推动的必然趋势。最后《提纲》中人的本质对于今天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以人民利益至上为原则,人民的社会是为人民的,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复杂的关系,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總和。因此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丰富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当前中国的城乡的不平衡、区域经济矛盾、人与自然、国内外发展需要统筹的推进。人的本质理论下,当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扭曲,需要正确的引导发挥理论指导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9.

[2]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