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刻板印象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2020-09-10陈桃

客联 2020年8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中国文化传播

陈桃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其他各国的联系越发紧密。中华文化的传播也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华文化如何突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从而实现有效、真实的传播是目前面临的又一困境。本文试图以杜嘉班纳辱华事件为切入点,略伦中华文化传播困境与传播策略。

【关键词】刻板印象;中国文化;传播;困境;策略

背景提示:杜嘉班纳,意大利奢侈服饰品牌,2018年11月21日,其联合创始人在网络发表辱华言论,激怒中国人民而叫停了其准备在上海举行的时尚大秀。与此同时,杜嘉班纳品牌发布的短视频广告——“起筷吃饭”中东方女孩夸张的表演,也被指含有种族歧视的行为,被认为这是在侮辱中国乃至亚洲人用筷子的方式。然而,整个过程中,未见其创始人为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道歉,而是一味地逃避、狡黠。

一、文化传播的拦路虎——西方刻板印象

无独有偶,除了杜嘉班纳的辱华事件外,早在2018年4月25日,法国时尚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巴黎世家在巴黎春天百货内专柜发生打架事件,该商场和品牌被指涉嫌辱华、歧视中国人。如今华人族群遍布世界各地,众多西方国家对于华人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部分美国人对少数民族亚裔的‘书呆子’刻板印象以及‘亚洲童工泛滥’的地域偏见。西方媒体看待和塑造华人群体的‘独特视角’,造成极差的社会影响。” [1]思考以上事件的原因,除了西方人由可笑的优越感导致,更有西方人对华人甚至亚裔族群的刻板印象在作祟。对这些由来己久的民族偏见和文化歧视,我们不用过度敏感,也不能回避,而应正视这个问题。这些偏见和歧视,彰显出部分西方人的狭隘,使我们得以用辩证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去审视甚至研究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西方人认为他们的文化更有优越感

“文化”一词,很难定义,但是有一种被众多专家学者推崇的说法,或者说是定义——文化就是“人化”,着眼于与“兽”的区别。西方文化多半是一种“神权”文化。从宗教信仰中就可以基本看出,被西方推崇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是其他教派,基本上都是以上帝或是某个至高无上的神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引导者。比如说基督教是尊崇耶稣基督,而伊斯兰教是尊崇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这种西方人所谓的优越,其实是自诩的生理和精神上的傲娇,也伴随了对中国人的鄙夷。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西方文化有优越感并瞧不起他人的人,其行为无异于兽。

(二)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唯利是图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人似乎有这样的认识——中国人在国外几乎不被待见,然而外国人在中国却高高在上。外国人吞吞吐吐说句中文,有的人便开心不停,其要是能说得稍微流利些,部分中国人便感动不已,有的人至今还以与西方人交往为傲,更有甚者认为西方的基因比中国人更好,试图让其子女与西方人结合,产出优良的基因。为此,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唯利是图也为其傲慢的态度增加了筹码。他们甚至试图通过对其品牌产品进行折扣来挽回面子,继续扮演丑恶的嘴脸,维护其在华利益,来表示其对中国市场而不是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尊重。

(三)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守旧、没有礼貌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守旧,不禁让我们思考国家的对外宣传以及传播内容。长久以来我们对外宣扬的孔子、四大发明等内容,以及近代被西方列强侵略而留下的愚昧、懦弱的烙印;部分华人在国外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似乎被西方贴上了守旧、没有礼貌的标签。

当然,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还包括早期极度丑化的“东亚病夫”形象,异教徒、入侵者和地头蛇的丑恶形象,无论是被其固化、异化的外形,语言符号,还是奇观的文化标签,这类“刻板印象”以及“妖魔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表达了东西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折射出形象塑造者自身的需求,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中华文化的传播。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需要上看,分析西方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有助于我们思考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解读西方表现出的文化误读,可以帮助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提高文化认知从而增强文化意识,更好地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二、文化传播的新思考——推动传承创新、增进国际传播

(一)当今中国的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该如何建设。多部门早已明确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至今仍未破题。一个有13亿人口的伟大民族,按出土文物有几万年的文明,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度,有三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是面临社会转型,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文明应当如何建设。这既是悲剧,又是巨大挑战。为此,我们应当:

(1)打破科学界限。例如儒释道的界限,文史哲的界限,乃至文科与自然科学的界限。因为讲中华文化需要懂天文,懂地理,懂数学等。

(2)提升至形上。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这支队伍中的多数人能摆脱“器”的层面,跃至“道”的层面。

(3)透视生活。既不坐在“象牙塔”的顶尖不闻世事,也不自鸣得意,认为只有自己才掌握了中华文化。

(4)培养高端,或者说培养种子。既然中华文化复兴需要百年,那就为百年后夯实基础。

(二)传播内容的适度调整。事实上,不是所有印度人都会跳舞,那自然咱们中国人不是人人都会功夫,甚至如今很少中国人会功夫,所以中华文化在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的选取上应有重新的思考。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能很好描绘当代中国现状。中华文化在传播中,可以适度增加如新“四大发明”——扫码支付、共享单车、高铁和网购以及中华流行文化的传播。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相比之下更能激发接受者的学习兴趣。我们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任何传播都是由三个不同的载体构成一个传播通道——信源-信道-信宿。发出信息,给人知识的叫信源,也就是我们教授者和身后的文化。信道,自然而然是各种传播媒介,电视、报纸、网络都是媒介。近年来,国家也在努力的推广中国形象、中华文化,诸如在美国时代广场的视频广告、“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交流,还包括引进外国留学生,让其深入感受真实中国现状、中华文化。我们要达到信宿,不管使传到法国、德国还是美国,这是我们的信宿,我们的传播目的是要使他们感兴趣,甚至达到他们在朋友圈自发传播中华文化,而不是仅仅完成传播的三个阶段。这些或许是我们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三)注重传播方式。短短几年时间,孔子学院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目前已在10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7所孔子学院和47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了除了中外以为全世界86%的人口。歌德学院院长、英国文化委员会主席、法语联盟秘书长都说:中国人了不起,经济上仅用3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00年走过的路,使中国GDP位居第二;孔子学院仅用六年多时间,就走完了歌德学院用60年时间走的路。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但孔子学院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如何有效增強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努力。

三、总结

用文化凝聚民族,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的感受,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怀有一份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坚守的信念。面对当今复杂的局势,中华文化的传播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世界需要中华文化,需要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旻宓.美国影视剧中华人形象的建构与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中国文化传播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