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世界公民是实现文化强省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2020-09-10刘青
刘青
摘要:全球化时代对传统的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位公民不仅要作为一国公民积极参与本国事务,而且还要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世界公民;国际主义;文化强省
山东作为全国较早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省份,在文化发展谋篇布局中走在全国前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公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今世界,全球化时代对传统的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位公民不仅要作为一国公民积极参与本国事务,而且还要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因此,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要将世界公民的培养作为其不可移易的战略性任务。
一、世界公民的概念
(一)世界公民的内涵
所谓世界公民,指在确立国民意识前提下的适应本国的国际化需要而具有国际素质的公民。
(二)世界公民的典范
以德国近代史上三位历史伟人为例,他们因对超前社会理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而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多次被迫离开祖国,他们也确实对自己祖国腐朽的制度进行过毫不留情的激烈批判,他们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
马克思年轻时即被普鲁士政府驱逐出他的祖国,流亡国外。他有二三十年没有国籍,他称自己是世界公民。在流亡中,马克思写出了他的历史巨著《资本论》, 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马克思客死他乡,遗体也未能安葬在自己的祖国,他对无产阶级、对全人类的热爱远远超越了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贝多芬二十多岁离开了他的故乡波恩,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这里他完
成了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第一至第九交响乐。贝多芬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但是第二天,全维也纳的学校都停课,为他送葬。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也早已超越了对祖国的热爱。
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年轻时被纳粹迫害,逃亡美国。他创立了人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相对论”,但他至死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对世界和平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祖国德国的感情。
二、培养世界公民的意义
我省对外文化交流范围、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文化建设稳步发展,但如何让我省更快更好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除了加强文化投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等举措外,还离不开对公民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世界公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以世界公民的标准作为对自己党员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国共产党是国际主义的产物,当年共产国际派出马林和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陈独秀等人联系,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在倡导国际主义精神,在重要历史文献中,提到爱国主义都会同时提到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无论是抗战还是解放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建国后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战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基础都具有深厚的国际主义背景。
(二)培养世界公民对中国走向世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有重要意义
当前形势下,国际主义并没有过时,世界的经济一体化、世界人民利益的趋同性比十九世纪马克思主义时代更加强烈,中国也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走向世界、发扬国际主义。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在我们的很多重要文献中,忽视了国际主义的理念,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看不到国际主义的描述。
国际主义的重要内涵就是对无产阶级相同命运的关注,对社会发展根本规律普适性的承认,对国际责任的勇于担当,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我们不应笼统地反对普世价值,而应高举这面旗帜。虽然我国 GDP 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仅仅输出产品,输出资本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 只有输出先进的价值观才会引领世界前进,成为受人尊重的一流国家。因此,我们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必须坚持国际主义立场,抵制极端民族主义和盲目
排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白求恩,加拿大人,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毫无利己动机,这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不仅创立了共产国际,而且一生都在同考茨基等人的社会沙文主义、狭隘民族主义、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做不懈斗争。从列宁的论述和苏联学者的一些著述看,所说的爱国主义不是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是同小资产阶级情感合拍而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抵触的爱国主义,这并不是赞美爱国主义。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于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从来都是同情、支持的, 从来没有否定爱国主义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而且他们也不一概反对任何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他们只是认为无产阶级更应该是国际主义者。
(三)培養世界公民符合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上个世纪 70 年代,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培养世界公民,美国总统布什也曾提出要培养领导世界的公民。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趋同越来越明显,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人才的流动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重新优化配置。例如,随着全球体育发展的一体化,国际间教练的流动也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教练走出国门,远赴海外执教国外队伍,像美国女排的主帅郎平,美国田径队的教练李犁,韩国羽毛球队的主教练李矛等,他们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增多,世界一体化发展,各个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如人权、经济贸易、价值观念等问题, 都矛盾的焦点,而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识能将这些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世界公民具备理解、尊重、平和、合作的品性,儒家学说的“和为贵”,就为我国公民成为世界公民奠定了基础,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是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培养世界公民是中国大学的根本使命
教育的第一位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现代形势下,这个公民就
是世界公民。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把培养世界公民做为最神圣的使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中国价值观的具体形象,让中国人在走遍全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具体举措有以下三点:
(一)在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倡导国际主义和发扬爱国主义统一起来。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密不可分的,既要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也要尊重他国的权利和自由。国际歌最后一句话是英特耐雄奈尔一定会实现,英特纳雄耐尔就是国际,如果直译就是国际主义或第一国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它是超越了爱国主义的一种更高的追求。
(二)在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弘扬人文精神和固守民族精神统一起 来。我们要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既要追求平等、自由、尊重、友爱,也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三)在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教育学生用科学的、创新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世界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事物是千姿百态, 五颜六色的,不是非黑即白那么单调清晰;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世界上有支持我们的人,也有反对我们的人。我们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 ”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4):12-19.
[2]冯周卓,付泉平.公民权责教育:英国公民教育的新动向.全球教育展望, 2002, (4):23-26.
[3]邬志辉. 教育全球化 :中国的视点与问题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48-163.
[4]张鲁宁. 世界公民观念与世界公民教育 [J]. 思想理论教育,2009,(20):25-28.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