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立体几何的模型构建
2020-09-10曾敏
曾敏
摘 要: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立体几何问题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给很多学生学习造成了困扰.立体模型的构建将抽象的立体图形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模型构建;空间想象;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0)22-0045-02
模型构建的本质是根据题意进行数学建模,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常见的立体几何模型有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圆锥模型、球模型、圆柱模型等.用构建模型的方式来看待立几问题,总结典型的立体模型,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一、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类型1 “三视图”中的应用
例1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三个视图中的正方形的边长均为6,俯视图中的两条曲线均为圆弧,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解析 几何体如图2,是一个正方体中挖去两个相同的几何体(它是14个圆锥),故体积为
63-2×14×13×π×32×6=216-9π.
模型反思 大部分几何体可通过对正方体或长方体分割得到,所以将三视图问题放在正方体或长方体模型中研究,能够快速得到直观图.
类型2 “补形”中的应用
例2 已知四面体P-ABC中,PA=PB=4,PC=2,AC=25,PB⊥平面PAC,则四面体P-ABC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解析 依题可知PA2+PC2=AC2,∴PA⊥PC.
又∵PB⊥平面PAC,∴以PA,PC,PB为长、宽、高,作长方体如图3所示.
则该长方体的外接球就是四面体P-ABC的外接球,
∴长方体外接球的直径2R=42+42+22=6,得R=3.∴S=36π.
模型反思 观察条件与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补形的思想可巧妙构造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①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等效于一个“墙角”,可将“墙角”补形构造正方体或长方体;②三棱锥的三组对棱分别相等,等效于一个长方体的三条面对角线,可将三棱锥补形构造正方体或长方体;③正四面体补形构造正方体.
二、圆锥模型
例3 已知矩形ABCD,AB=2,BC=x,将△ABD沿矩形的对角线BD所在的直线进行翻折,在翻折过程中,则().
A.当x=1时,存在某个位置,使得AB⊥CD
B.当x=2时,存在某个位置,使得AB⊥CD
C.当x=4时,存在某个位置,使得AB⊥CD
D.x>0时,都不存在某个位置,使得AB⊥CD
解析 在翻折过程中,AB形成以BD所在直线为轴的圆锥侧面,作点A关于直线BD的对称点E,翻折过程中的垂直可转化为AB能与圆锥的一条母线垂直,结合模型知,最大张角是∠ABE,从而得∠ABE≥90°.即 ∠ABD≥45°.
∴tan∠ABD=x2≥1,∴x
≥2.故選择C.
模型反思 翻折问题中,抓住共面的线性角不变的性质构建圆锥模型,借助模型量化计算,培养抽象思维与直观想象.
三、球模型
例4 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ABCD,△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平面PAD⊥平面ABCD,空间一点M,满足PM⊥MC,则点M在底面ABCD上的轨迹是().
A.圆的一部分 B. 椭圆的一部分
C. 双曲线的一部分D. 抛物线的一部分
解析 如图5,空间一点M,满足PM⊥MC,则点M在以PC为直径的球面上.
又因为点M在底面ABCD上,所以点M的轨迹是球面与底面ABCD的公共部分,即交集为圆.故选A.
模型反思 抓牢动点的轨迹符合球的结构特征(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值).
四、圆柱模型
例5 如图6,AB是平面α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α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
A.圆
B.椭圆
C.一条直线
D.两条平行直线
解析由已知可得动点P的轨迹在圆柱面上.由于AB是平面α的斜线段,所以平面α斜截圆柱面,得到的截面图形为椭圆.选B.
模型反思 抓住动点的轨迹符合圆柱的结构特征(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为定值).
在探索立体几何的问题中,巧构立体模型,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起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
参考文献:
[1]张娜.立体模型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43-244.
[2]刘宏.例谈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直观想象的培养[J].中学数学月刊,2019(1):26-29.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