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城》教学经验分享

2020-09-10杨蔚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翠翠边城湘西

杨蔚

《边城》是一部表现人性美的文学作品。沈从文先生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了“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小说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学呢?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引导学生欣赏湘西方言,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边城》中运用了许多湘西的地方语言,正是这些方言使得小说独具特色。作者在使用方言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而为之,而是自然地将它们穿插在人物的对话中,给人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欣赏文本中的湘西方言,让他们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学生就可以发现,句子中的一些语素和普通话中的排列是相反的,“气力”应该是普通话里的“力气”,这个句子中的“气力”明显是地方方言。在句子中加入地方方言能使人物的语言更富有生活气息,增强小说的真实感。文中类似的还有“气运”,也就是普通话中“运气”的意思,虽然只是简单的前后颠倒,但却能展现地方语言的特色,拉近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刚提到的句子中还有一个方言词汇,那就是“把钱”,“把”就是“给”的意思,“把”在湘西方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沈从文在作品中加入“把钱”这一方言词汇,可以突出边城人民的善良和淳朴。在探索湘西方言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现,湘西人非常喜欢用“子”字作尾缀,如“星子”“雀子”“铜子”等,它们分别对应普通话中的“星星”“鸟雀”“铜钱”,作者利用方言来刻画,使得这些原本普通的事物仿佛变得“不普通”了。《边城》中的这些方言词汇能够展现当地纯朴的民风,更贴近人物的生活实际,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地方生活。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

《边城》在人物的塑造上也独具特色,值得学生注意。正所谓“人美、景美、风俗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他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作品的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人物角色,用几个词来概括他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故事的主人公翠翠,认为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理想的艺术形象。爷爷把她养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是美的精灵与化身。有的学生喜欢天保,因为天保个性豪爽、慷慨大方。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的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于是便决定两人唱歌“决斗”,又因自己先提了亲,“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便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大度地成全了弟弟。还有的学生喜欢小说里的爷爷,因为这个老人淳朴厚道、坚强倔强,有着中国的传统美德。他敦厚朴实、恪守本分,为了让过河人能赶回家吃晚饭,他在渡船上忙个不停。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的婚事。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非常体谅翠翠,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刻画这些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这些人物有哪些共同点?请用一个字概括。”学生经过思考,总结出一个字——真。是的,《边城》中的人物都很“真”,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还是对仅仅有过一面之缘的过客,大家你来我往,不求回报,十分和气。这是一种人性之美,也是作者刻画这些人物的真正用意,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作品中的人物那样,集“真、善、美”于一身。

总而言之,在讲解《边城》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文本,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他们对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盐城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湘西
一桥飞架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翠翠
熏风四月到天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翠翠的心事
皈依真·善·美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初遇二老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