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带领学生飞翔

2020-09-10李艳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屈原赏析意象

李艳丽

《湘夫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第一篇文章,属于“自主赏析”的篇目。这篇文章想象新奇、辞彩考究,但是,高中生普遍觉得难以理解。那么,如何化艰涩为浅显、化繁琐为简易呢?在实践中,笔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即提问。

第一次准备《湘夫人》的教学方案时,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

1诗歌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事?

2.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该如何理解?

3.这首诗仅仅是一首人神恋歌吗?

4.从《湘夫人》到《离骚》,从浪漫到现实,你如何看待屈原“爱而不见”时的人生选择?

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修改。

我将第一个问题修改为:诗歌题为《湘夫人》,主人公是她吗?诗中主要写了主人公的哪些事?将第3个问题修改为:湘君没有等到湘夫人,诗歌结尾说“聊逍遥兮容与”,湘君真的能“逍遥容与”吗?这首诗仅仅是一曲人神恋歌吗?

修改后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文本密切相关。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不仅与文本结合得很紧密,而且还符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一下子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大门。

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他们开始研读课文,自主解决了陌生字词的问题,还结合屈原的生平资料及课后的“相关链接”展开解读与交流。

笔者经过仔细推敲发现,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看起来是层层推进的,但究其根本,一个关注的是故事本身,另一个关注的是表达技巧。第二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没有关联起来,显得过于生硬,影响了思维的连贯性。

于是,笔者就将第二个问题改为:诗人在叙述这个缠绵哀婉的故事时主要选用了哪类意象?有什么意图?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荷”“荪”“紫”“芳椒“杜衡”等意象,并说明这些香草在诗中是美好爱情的象征,是湘君的一腔赤诚,展现其对爱情的无限向往。还有的学生指出,自屈原后,“香草美人”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便成了忠君爱国的象征,成了美好理想、美好追求的象征。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能纵深发展,一步步走向“深刻”。

第四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限制,很难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此,笔者将其改为:你怎样看待屈原的做法?屈原精神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學生的反应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

有一个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屈原的追求是一种‘愚忠’,他活着的时候不被重用,最后又在亡国的时刻自沉汨罗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选择死亡乃是下下策。真的勇士,应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屈原没有这样的勇气。他在楚国灭亡之后选择了死亡,而不是奋起反抗,历史的进程也并不会因他而停驻,他的死只不过是历史的一抹虚影,没有实际意义。可悲!可怜!可叹!”针对这种观点,笔者赶紧介入:“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如果有不同意见,请讲出你的理由。”

马上有学生进行了反驳:“自古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受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熏陶。在那个战火交加的时代,屈原誓死守卫着自己的国家。他与国家共存亡,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抛之脑后,不苟活于世。他用自己悲壮的一生来告诉世人:这个国家便是他最坚定的信仰!我们不能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评判将屈原的行为和选择,而应站在历史的洪流中回望这位伟大的诗人,感受他对国家的爱。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没有遭受过战火的侵扰,又怎么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他是愚忠呢?”可见,第四个问题打开了他们的思路。

以上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思考。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并不切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经过修改,四个问题均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只要不断地努力,就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陕西省成阳市旬邑县中学)

猜你喜欢

屈原赏析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屈原之死
屈原送米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