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融合”背景下的轨道交通一体化研究
2020-09-10张翼琪
张翼琪
摘 要:在全国范围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重要背景下,“四网融合”的研究是助力轨道交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更好发挥轨道交通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四网融合”对轨道交通发展的意义出发,总结“四网融合”对轨道交通体系的发展要求,并以苏州市在“四网融合”领域的探索为例,实例分析“四网融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四网融合;轨道交通;设施融合;服务融合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至今,国家发改委相继印发《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1]和《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2],着力扩大市域(郊)铁路的公交化运营服务高效供给,鼓励发展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的轨道交通系统,推动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探索区域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
1 “四网融合”对轨道交通发展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和质量
我国不同交通方式的发展和管理,例如公路、航空、鐵路的相关规划大多是相互独立,管理上分属不同部门,换乘耗时偏大,导致人员成本大增。“四网融合”可以有效解决不同交通方式在聚集“点”上的能力和效率,发挥整个交通系统运输资源的集合优势和组合效率。
1.2 有利于适应轨道交通运输的客观发展趋势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属于“后来居上”,在数量大规模提升的同时,对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加强。轨道交通规模的提升,带来的是对于资源和空间的占用,从空间上实现对轨道交通的整合,是对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要求。所以,“四网融合”适应于轨道交通整体的发展趋势。
1.3 有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新建的铁路枢纽大多都远离城市中心,通过利用既有枢纽空间或者实现与既有站点的通道联系,可以提升轨道交通在功能服务上的区域均等化,整体缩短区域范围内衔接耗时,破解轨道交通发展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难题。
2 “四网融合”对轨道交通体系的发展要求
2.1 以人为本、规划先行
从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出发对轨道交通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乘客出行对便利性、快捷性和舒适性的基本需求为导向,实现规划层面对“四网融合”的引领。线站位布局更优化、换乘枢纽设置更科学、交通组织更人性,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2.2 共享共赢、融合发展
发挥政府引导,利用企业运作,充分挖掘不同层次轨道交通线路在枢纽车站、车辆基地、控制中心、供电设施等方面的共享共用条件,在规划层面就实现对基础设施的共享布局,同时也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2.3 因地制宜、统筹协调
结合区域及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项目实施,有效利用既有资源,做好“四网融合”整体布局规划,符合城市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着力加强与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使既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增量供给得到有效增加。
2.4 机制改革、突破创新
坚持创新,基于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相互独立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要求在政策支持、发展规划、投融资机制、建设施工、运营管理、合作机制等全过程探索新路径,实施融合发展新举措,重点在一票通程、安检互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3 苏州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探索
3.1 苏州市“四网融合”的背景分析
由于苏州市轨道交通起步晚,铁路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加之铁路与轨道的建设体制、机制等原因,苏州市推进“四网融合”,高质量建设轨道交通仍面临着很多的困难[3]。
一是体制机制不协调,苏州市城市轨道的建设发展与城市铁路是两套系统,铁路建设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导致其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都是其独立运作,地方政府或轨道公司只能配合前期工作,不同的建设和实施主体客观上制约了苏州市在四网融合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资金压力巨大。轨道交通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相比,成本较高,尤其“十四五”期间,将是苏州市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和大建设的时期,包括通苏嘉甬、沪苏湖和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逐步开展,市财政和各区财政筹措资金的负担将越来越大。
三是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用地不协调,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有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对于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目前苏州市的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滞后于城市地块的控规编制与用地开发,使得轨道交通的发展呈现大而不强,快而不精的情况,站城一体融合发展方面存在困难。
3.2 苏州市“四网融合”的举措研究
一是网络融合。国铁干线实现通道连通、枢纽协同,提升“丰”字型高铁网络通道连通度,提升面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多向直通能力,支撑国家级高铁枢纽城市建设;都市圈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实现两网合一,推动都市圈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网络融合,统一制式标准,共担都市圈及市域商务、通勤出行联系,促进都市圈和市域一体化发展;城市轨道实现服务提升,重点强化对城市重点地区发展支撑。
二是设施融合[4]。城市配套设施共享,充分考虑区域内铁路车站、机场、客运码头及城市轨道、公交车站、汽车站以及其它城市配套设施的现状及规划情况,与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各种方式合理分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车辆段资源共享,各层次控制中心、培训中心的共享,集中布局,集约资源;牵引供电设施共享,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统一供电制式,可采用双受流制列车实现供电系统的互通。
三是服务融合。推进干线、城际、市域、地铁等方式之间的“安检互认”服务和效率,规避重复服务,推进智能化安检设备应用,提高安检效率;票务系统实现接口互通,结合特定服务需求,进行非实名制和公交化的尝试;导向标识系统,用三位一体式导向标识或电子显示屏导向标识,分级分类整合设置信息内容等措施,提高导向标识一体化作用。
4 小结
“轨道上的长三角”的具体体现,就是轨道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四网融合的具体技术和手段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并需要坚持创新和实践。技术融合之外,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以,“四网融合”的核心是运营的融合,实现长三角轨道交通在运营服务融合的突破,是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7]1173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
[3]乐晓峰,温玉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塑造江苏综合交通新格局[J].综合运输,2020,42(01):16-20.
[4]潘昭宇,张天齐,唐怀海,等.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体系研究[J].交通工程,20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