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分析
2020-09-10杨豫新牛杰
杨豫新 牛杰
摘 要:交通运输事业在蓬勃发展,公路工程数量逐渐增多,路基作为公路中的重要组成,应重视高填方施工技术的应用。本文详细分析了这项施工技术的重要性、特点、施工流程等,希望能够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蓬勃发展,高填方路基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十分常见的路面类型,路基质量直接影响到道路最终的使用寿命和性能。针对不同的高填方路基,应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由此可见,对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予以探讨十分必要。
1 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涉及到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但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并没有对此项施工技术引起重视,导致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使得公路路基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公路路基缺乏稳定性。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公路施工技术人员应对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保公路工程具有良好的建设质量,有效缓解公路运输出现的各种压力。另外,公路施工管理人员在选择高填方路基施工原材料方面,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并提前做好该项技术的准备工作,重视每项施工环节,只用这样才能确保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2 高填方路基特点
高填方路基区别于普通公路工程路基,其施工质量要求更高。具体表现为:第一,高填方路基的工程量较大,施工工期更长,施工质量标准也相对更高;第二,高填方路基具备更高的填筑高度,路基边坡稳定性和强度要求更高。同时一般进行分层填筑,每一层都有相应的碾压标准;第三,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变形相对较大。当路基填筑完成后,路基会继续受到自重、车辆负荷以及环境影响,继续发生沉降。通常需要在填筑完成8个月之后才能确保路基趋于稳定状态中。对于高填方路基来说,不均匀沉降乃是其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既会影响到行车的舒适度,亦会导致路基开裂,加之自然水的渗入,进而严重破坏整个路基的结构强度。同时,路基边坡的滑动以及坍塌也是十分突出的病害类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地基清理不干净,新旧结合部位进行台阶开挖,路基排水不畅等,加之外界自然环境影响,进而出现上述病害,严重危及到公路工程的运营安全。
3 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分析策略
3.1 施工准备阶段
第一,施工计划工作。在进行高填方路基施工的过程中要重视前期准备工作的开展。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段路作为试验路段,对其施工效果进行监测,从而能够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但在此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路段其长度应该在200 m以下,进而就可有针对性的验证路基的施工技术、设备等,从根本上为实际的路基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第二,测量工作。对施工填方区域进行测量,同时也要对桥涵的位置进行测量。另外,由于测量环节,需采用地界桩来进行帮助,所以应安排好其间隔,并对其进行标高标记。第三,实验工作。在进行实际施工前,需用实验的方式对所有环节进行测试,尤其是一些较为典型的材料和路段,确保所有施工技术及标准均达标。
3.2 铺设土工格栅
土工格栅主要是以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为原料,经特别的成板、挤压、冲孔过程后再横向、纵向拉伸而成,均匀荷载分布,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双向拉伸模量、耐久能力以及抗机械破坏能力。土工格栅加强技术可以与路基的浅层处理技术以及复合路基处理技术一起使用,也可单独使用,一般是在深层地基处理过后才使用该技术。在高填方路基的表面事先铺好厚度大约为30 cm的中、粗砂,然后将土工布或土工格栅铺设在中、粗砂表面,以增加土工布及土工格栅与软土之间的摩擦力,以充分发挥其调整路基应力的功能。铺设土工或土工格栅时,注意要采用张拉施工方法,并用锚将土工布的四端锚固。
3.3 分层填筑
为了确保公路路基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实施填筑阶段,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对公路路基的基底进行相关处理。倘若基底是粘土时,施工人员要对基底予以夯实,然后对基底进行填筑路堤。倘若基底为水田或者比较浅的池塘时,施工人员就要先把水田、池塘挖沟排放水流,再将该地晾干,然后派人员将池塘中存在的淤泥、腐烂植物等进行清除,待一切清除干净之后,才能进行基底填筑路堤。当路基基底强度较弱或者是遇到薄层软土时,就需要对公路路基基底进行稳定性验算,采用换填之类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倘若公路路基基底出现地下水位超出正常数据值时,施工人员就需要在路基基底填入一些具有透水性的片石材料。并对填入材料的含水量做好严格控制,因为含水量的多与少都能令公路路基的压实效果具有较大差别,并对路基压实起到决定性因素。为此,施工技术人员要将含水量控制在最佳数量值,只有这样才能令压实效果达到最好效果。
3.4 压实控制
碾压路基前,需要对填料的含水量进行检查。通常最佳的含水量应保持在±2%左右。如果含水量较高,可以对其进行翻晒处置,若含水量偏低,则可以适当进行洒水处置。路基碾压按照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环节。初压时选取轻型压路机,静压2遍,按照1.5 km/h~1.7 km/h的速度进行碾压。复压和终压均选取22 t的振动压路机,进行1遍以上的碾压,碾压速度保持在2.0 km/h~2.5 km/h左右,前后轮迹碾压重叠需要达到1/3以上。需要注意的是,碾压过程中不可换挡、掉头和急停。同时控制路基横坡为2%左右,确保路基的排水通畅。
3.5 排水施工
在对公路工程进行施工时,要想确保公路排水效果永久有效。施工技术人员在就要在填层面设计一个具有3%左右的横向排水坡。另外,在路基两侧的边坡位置,施工技术人员还可以设计一个临时排放雨水的排水沟。施工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将排水沟的距离最好控制在15 cm左右,只有这样在公路投入使用后,遇到暴雨、暴雪天气,才能确保公路路面没有任何积水,这也是保证路面排水不受任何阻碍的重要施工技术。
4 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检测分析
4.1 压实度检测
压实程度是决定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每层碾压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压实程度进行检测,必须保证压实的程度能够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存在压实度不符合要求的地带,应及时进行再次的碾压作业。其次是对于含水量的检测,实际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的误差应控制在2%的范围内。
4.2 沉降稳定观测
首先需要在沉降区域以外的稳定地带预埋观测基点,一般情况下设置3个观测基点即可,其位置分布于路堤的坡脚处及坡脚以外的地带,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对观测点的标高进行确定,每个观测点的位置间隔为200 m,能够有效的保证检测的全面性。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沉降程度的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若在此过程中出现沉降不稳定的情况,应及时停止施工作业,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路基处于稳定状态之后方可继续施工。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填方路基十分普遍,对施工技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严格把控。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各项因素,在全面整合的基础上,从细节处入手,理清前后环节,重点把握关键部分,加强后期的质量控制,最终保障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交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龙.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分析[J].交通世界,2019(19):58-59.
[2]方志东,陈见见.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12):75+77.
[3]宋沛.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10):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