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书院制文化融入高校社区建设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9-10黄金和周如川

关键词:书院制价值意义文化育人

黄金和 周如川

摘  要:为加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社区在融合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与西方住宿学院制的基础上,探索学院社区有机联动,加强师生之间密切联系和课程活动综合培养,以期实现教育管理社区化、价值引领生活化、素质养成场景化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高校社区;书院制;文化育人;价值意义

一、书院制的历史演变及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五千余年,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中国发展壮大更持久更深层的力量。在五千余年的滚滚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下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学说,积淀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古代中国社会,书院制对文化的传承、延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谈到书院在我国传统教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功用堪比西方研究院,光绪变政推翻具有千年历史的书院教育模式,而以西方学堂制代替书院制,“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康有为上书变法,光绪帝认为国之积弊始于传统书院“经史教育”之“无用”,一切以“西学”为要,遂于全国范围内变法改书院制为新式学堂,开设科学、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书院学子亦如鸟兽散,伦理无用,新学乃显。

梅贻琦先生认为中国大学教育体制,溯其源流是从西洋移植而来,故“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当代高校已经是00后的“天下”,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物质财富不断发达之际,高校学生对“功利”“实用”“效率”“技能”的追求甚于对“人生情志”的探索。向外“逐求”无止境,面对生活挫折心理危机高发进而又表现出“厌离”,是时候转向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郑重”的态度寻求专业认知、综合素养、人生情志的平衡发展。也就是以西方大学制度为用,以中国伦理文化精神为体,传承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引导高校青年“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其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当代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理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向好的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构建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价值取向将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形成是当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和紧迫使命,汲取包括书院制在内的优秀传统,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书院制文化融入高校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

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延续至今,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拥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与兼容并包的精神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仅在个体上发挥着引领价值观、塑造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化作用,且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儒家精神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发挥着强大的维系与承载中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社区的功能日益多元化。从学生角度看,社区是学生专业教育以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生活、学习、社交的后方保障,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影响、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就学校而言,本着教育管理社区化、价值引领生活化、素质养成场景化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社区已成为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行为养成、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与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文化的同根同源性,二者在功能上的教育引导、达到个人理想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度契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均有着重要实践价值和内在一致性。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社区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焕发蓬勃有力的精神面貌,也能使其中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们的精神养分与思想道德养料,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在教育中开花结果,实现知行合一。

传统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研究、学习和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是以山长指导下的学生自学研修的重要场所。首先,书院教育尤其重视个性教育和人文关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有了“人的发现”,中国至圣先师孔子有言“君子不器”,但当代高校庶几“把人丢失”而专注“功利实用”和人的“工具性”。其次,傳统书院教育追求“为学”与“为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社会担当,将“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理念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不仅仅是学生求个“文凭主义”教师求个“金钱主义”。第三,传统书院教育师生联系密切、关系笃厚,山长以其高尚人格和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于书院之中,深受其耳濡目染的影响。第四,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讲学之风、自由研讨,山长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是现代教育课堂灌输模式,而能够经常切磋、质疑问难,既尊重个体禀赋、个性差异,也注意因材施教和学术融合。

以上四点囊括了书院教育超越时代的重要理念,不应因西方学制改革而湮没,是值得当代教育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和可贵做法。我校社区育人将书院教育的诸多元素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改革之中,通过“学院+社区”的双轨协同育人模式,既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又发展了全人的教育。以此矫正现代教育的某些偏弊,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传统文化进高校社区的主要现状调查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进高校社区的成效以及现状问题,笔者选取300余名东莞理工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一)社区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

我校有近97%的同学表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超过60%的同学表示对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怀着坚定信念;84.72%的同学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行课程有必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并实现当代转化,基于以上数据报告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优秀的文化成果值得世界各民族学习与借鉴。我校社区书院制改革探索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社区大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行动力不足

知易行难,在积极认可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实践动力却不够高,认为自身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传统文化的同学仅占25.91%;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授课方式选择上82.06%的同学选择讲座或者选修课的形式来接纳和学习传统文化,仅有10.96%的同学选择了必修课形式。在提及传统文化在高校社区建设应该占据的比重为多少时,95.68%的同学认为应占60%甚至更少的比重;基于这三点可以看出,虽然社区学生基本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较为欠缺,在付诸行动上,存在认知与行为的不统一,大部分同学缺乏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动力以及耐心,亦缺乏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动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社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认同感,但是缺乏实际的行动力和践行传统文化精神的内驱力。这与我校知行学院“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契合不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实践,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四、书院制文化融入高校社区育人的现实举措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异质影响下,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时不我待。我校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和高校“10+2”育人体系,我校着力发挥学生社区的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社区与学院充分联动、有机衔接

对传统书院制教育模式进行批判继承,改变当代大学教育体制中“以课程为中心”的偏蔽,回归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学生社区和二级学院协同育人,发挥双轨制育人优势。概言之,学院主要负责“术”社区主要负责“道”,学院主要负责“知识和技术传播”,社区主要负责“初心和品格的养成”,学院更加关注学生“外在技能”,社区更加关注学生“内在潜力”,学院更加关注“就业导向”,社区更加关注“经世济民”,学院更加关注“技术转化”,社区更加关注“君子不器”,学院重视“技能”,社区重视“灯塔”,学院解决离校之后安身立命的“生存”问题,社区着力解决学生可以为之一生受用的“快乐”问题等等。以上遑论学院和社区的差别和分工,关键是通过不同的育人场域特点,各展所长、相互协同、功能叠加,把“教书育人”当做一件事情来做,而不能分而为二,最终通过以“学院+社区”双轨制,完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格局。

(二)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教学相长

传统书院一般建立在幽静深山之中,寓以遗世独立、自由讲学、超逸情怀,常常坐落于名山(仁者乐山),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文化、人生文化为要义,书院设山长一名,主张山长指导、自学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山长,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六法。且在65岁初任潭州安抚使,管辖60多个县政事务中,关注教育,复兴岳麓书院,不仅仅做挂名的山长,而是亲力亲为,从聘请书职事、学录和亲自执教、督课乃至谋划,都对岳麓书院的振兴以及书院学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当代“最后的儒家”梁漱溟,曾经于四川兴办勉仁书院并在《办学意见疏略》中提出一个口号,强调要跟青年做朋友,不要灌输知识,不做贩卖知识的教员,而要跟青年在人生道路上做朋友,领导着青年大家,共同在人生道路上走。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疏离是一大通弊,一些专业课教师上完课即走,课余社会活动甚多,与学生有效的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甚少,学生课后咨询问题、学术探讨、活动交流非常有限。网络环境下,虽然通过网络渠道弥补了一些师生面授不足的短处,但网络环境本身也存在亲和力不足等问题。学生社区建立导师导生制,强化住宿社区的思想引导功能,着力解决师生疏离的现实问题,通过导师制的设立,聘请学术成就较高、专业领域各异的退休教授、学者担任社区分院院长,兼任人生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学业导师,回归社区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探讨,以此实现价值引领生活化。以生活的场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以专业学习和人生志向生活化的引领,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社区学生独立自主、表里如一的为学為道之精神,鼓励导师启发和学生自修、小组探讨的研究精神,逐步构建师生同心同向同行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课程与活动系统设计、综合培养

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构建传统节日、书法篆刻、国画艺术、茶道茶艺各种场景化教学,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课程与文化活动,强化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提高传统文化吸引力

以学生社区知行学院为例,目前开展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诸如太极、武术、国画、国学、茶道、书法、篆刻、兼职、中医针灸等,将传统文化自然嵌入到社区第二课程教学体系当中,是学生了解、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在社区生活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性情的同时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倡导主动学习,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课堂模式,鼓励学生站上讲台,以沙龙教学和片段展演等方式让学生传达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提高第二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2.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行动力的关键,高校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目标,通过整合各部门与教职人员力量,组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队伍,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地方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开创试点社区文化建设,可开展“莞香非遗传承文化”“东纵抗日文化”“虎门海战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汉服在高校”“包粽子忆屈原”等别具特色的课外活动,聚力发展校园文化,让高校社区成为传统文化的热土。学生社区知行学院实践活动室定于莞雅社区,在该社区中举办许多特色活动,于无形中起到教育作用,于生活中感悟传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组织同学们走出校门,参观历史博物馆、传統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博会等特色活动,身体力行,让学生更紧密更贴近传统文化根源,激发文化习得兴趣,提高文化鉴赏品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社区的育人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生活、起居、活动无不和社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校学生社区以文化育人为导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课堂,通过积极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传统节日活动安排、传统文明礼仪传承活动,不仅在思维引导、价值取向、文化修养方面滋养学生,也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修养、政治觉悟、文化品质。大力推进我校社区软硬件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与阐发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时代价值,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交相呼应的创造性转变及创新性发展。

五、结语

书院制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模式,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历代书院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今天的高等教育,面临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借鉴书院模式的育人优势,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我校社区育人为行动研究对象,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社区育人模式,为高校社区育人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决策参考;在学术研究方面,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自学研修精神,发挥社区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申报科研立项,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以学术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活动方面,利用社区宣传平台和传播媒介,充分体现社区的文化传播、道德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弘扬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百年前,毛泽东同志1921年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就提出当代学校有3个坏处,其一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报个金钱主义,学生报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二是过于看重整齐划一的灌输教育而忽略了因材施教的全人培养。其三是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上课的学生压力过大,终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从而得出重要结论,传统书院模式比当代学校制度在某些方面“实在优胜很多”,但在专用学科科学上又不及学校。所以自修大学“拟建立一种新制,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成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组织”。

百年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崇尚“以本为本、回归教学、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之下,传统书院制的魅力越发得以彰显。我校在社区育人的改革探索中充分吸收中国古代书院制和西方住宿学院制优势,并充分与当代高等教育特色相融合,在社区育人、导师制、通识教育体系上不断改革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精神、担当情怀、社会责任感来抵御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和亚文化影响,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适.书院制史略·胡适文集·第十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人民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2020-4-15].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3] 人民网.在中国文联十九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7-3-1)[2020-4-15].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7/0301/c87423-29115663.html.

[4](美)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M]北京:三联书店,2018:168.

[5]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J].党的文献,2011(01):3-4.

责任编辑  牛志鹏

猜你喜欢

书院制价值意义文化育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论习近平党风廉政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技术文化
浅析苏州园林的造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