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阈下“微”字使用及传播

2020-09-10李怡岫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微博微信

李怡岫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微博与微信等网络媒体快速发展,衍生出来一种全新的网络用语——“微-X”,已经成为近年来典型的新词。因其受欢迎程度高,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生产力,“微-X”词越来越引发学者对它的关注。本文首先对网络“微-X”的分类进行简要的分析,随后从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对影响网络“微-X”通信的因素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微”字;微博;微信;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络新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并非偶然,而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微博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极大地刺激了语言的发展。自“微博”一词出现以来,网络传播、健康、娱乐、健身锻炼等领域衍生出大量的“微-X”词汇。本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微-X”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探讨“微-X”词的使用和传播,有助于新词的更好传播表达,在语言实践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微-X”字的分类

在《新华字典》中,汉语“微”,通常作为形容词,也可以作为名词、副词或动词,具有小的、下降的、微妙的和隐藏的含义。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微-”的含义如下[1]:1.小的;轻微的,如“微风”;2.在某些测量单位中,如微米;3.衰落,如衰微;4.精神的;深刻的,如微言大义;5.轻微;轻度;如面色微红。

然而,在近年来流行的一些新的“微-X”词语中,“微-”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五种基本含义。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微”的语义项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根据收集的前人研究和实际数据,“微-X”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基于“微型、小型或微型”的“微-”原义发展的“微-X”字。它可以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代表数字中的小。比如:“微情书”“微排放”。第二种表示时间短,例如“微留学”。第三种表示程度较低,如“微整形、“微表情”。

第二,与微博密切相关的“微-X”字,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指某个地方或什么地方的某个微博平台。以“微成都”为例。下一类是使用微博作为平台,如“微直播,微问诊,微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微-X”有一个同义结构,即微博-X”,例如,“微博问诊,微博直播”与“微问诊,微直播”的含义相同。微博客用于诊断和直播。最后一种类型是与微博相关的,同时具有微型或小的含义,例如“微小说”,意为微博上不超过140个字的迷你小说。

第三,“微-X”字与微信相关联,微信是从日益流行的社交网络聊天软件逐渐发展而来的。例如“微信小说”,“微信银行”。虽然“微-X”字源于微博,但其中很多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微信密不可分。这些词的意思已经逐渐演变成与微信相关的内容,例如,“微支付”“微营销”。

第四,“微-X”词在微博中与网络媒体相关的扩展意义。比如“微生活”“微店”“微时代”。应该注意的是,许多与微博或微信相关的“微-X”词正在经历与网络联系的变化。“微-X”字正朝着与互联网相关的含义发展。

二、影响网络“微-X”通信的因素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的、独立的和同构的符号系统,而是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异构和有序的符号系统[2]。语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变体,而不断变化是语言本身固有的特征之一。因此,本节重点分析影响“微-X”字交际的社会因素。

(一)淘宝文化和微信业务的普及

“微-X”这个词既不规范,也不标准,相比于男性,它更受女性的欢迎和熟悉。在当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已不再那么明显。现在,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加上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与网络的联系也在不断改善[3]。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淘宝文化在快速地发展。在当今社会,淘宝文化(或网购文化)非常受女性欢迎,尤其是在年轻女性中。众所周知,女人比男人更喜欢在网上购物,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网上购物节”,如“双十一”“双十二”“新年购物节”。网上购物大大增加女性的在线时间,更加理解互联网语言的发展,这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和理解网络语言。例如“微商”是一个与网上购物密切相关的“微-X”词,在女性中更受欢迎。此外,微信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微信业务”文化的普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女性使用微信的频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生活中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肩负起维护整个家庭生计的责任,他们忙于工作,不花太多时间在聊天或网上购物上。当许多女性开始自己的聊天业务时,用户组“聊天业务”更多是集中在女性身上,这使得更多的女性接触和使用更多的“微-X”字。可以得出结论,网络购物文化和聊天业务的发展是女性“微-X”词汇传播的主要因素。

(二)网络媒体支持

加拿大通信学者Marshall MCLuhan认为所谓的媒介是信息,是说任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或任何扩展)是一个新的维度[4]。可以说,网络媒体的进步和微博、聊天等网络平台的兴起,在推动“微-X”词的形成与交流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当前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访问的有用信息是相对较少的[5]。“微传播”是一种传播模式,可以细化信息,只保留最有吸引力的单词、图片或音视频,使其易于接收,并且还可以促进其更广泛地传播。作为互联网上流行语言出现和传播的主要平台,网络媒体的进步为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为人们的通信提供了一个自由而轻松的虚拟空间。人们与现实分离,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拥有一种双重身份,从而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随后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词汇。特别是不可忽视的微博和微信。微博行业的出现和微信平台的兴起,导致了更多“微-X”字的生产和推广,进而导致了大量的“微-X”字具有与微博、微信相关的意义。生词是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或交际语境而产生的,因此生词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分散的现象。微时代语境中出现的一系列“微-X”词可以如此集中,从以前只在微博网络社区流传到后来被更多的人接受。一方面,这是因为这些词反映了依靠微博和聊天行业的客观事物和概念,使其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具有强烈的活力;另一方面因为“微-X”词的新颖性、词义和形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夠更好地进入更广泛的流通范围。

(三)青年亚文化的作用

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受人们思维、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网络词汇的发展也是如此。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微-X”这个词在15到35岁的人群中最流行,也是最广泛的。研究数据显示,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中。通过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年轻人相互交流,展现自身的能力,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是创建并将继续在微博和微信中创建新的“微-X”词的大多数人。

(四)个人社会认知的影响

与传统的大众媒体一样,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信息、获取知识、了解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6]。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爆炸性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而真正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是那些具有某些特性、非常规或创造性的人,或者是那些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密集出现的人。网络流行语同时具有上述两个特征,但也是指同时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社会事件,隐喻是这些词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人们在最初接触这些词时,可能会对这些词汇背后的社会事件感到困惑。

当他们获得该词的相关信息,他们很可能在需要的时候采用网络词,这也有利于网络语言的进一步传播。这一理解过程与个人的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认知作为连接语言和文化的中介,在语言的产生、传承和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认知是指对各种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以接受其含义和内容,从而使人们能够感知公众对整个社区的态度。此外,词汇输入的文化兼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接触、参与、熟悉。在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的群体中,“微-X”字的交流是不同的。这也是基于他们(社会)认知的差异。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培养共同产生的。对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他们接触的知识相对来说更加全面,这有利于培养他们获得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以及对社会环境更好适应所产生的网络“微-X”字的理解。因为他们在“参与”和“熟悉”这两个认知过程中有优势。同样,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那些与网络环境接触更多的人也可能对“微-X”字表现出更好的理解或认知。

此外,大多数传播更广、人们更熟悉的“微-X”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微支付、微电影。这反映了人类认知和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微-X”字的交流与人们的社会经历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灵感来自心理学和哲学的传统,这些传统强调人类经验的重要性、人体的中心地位以及特定于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组织,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经验的本质。人们能够接触到的概念和人们思考和谈论的“现实”的性质是人们化身的一个功能:人们只能谈论其能够感知和想象的东西,人们能够感知和想象的东西来自化身的经验。因此,在不同的领域,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那些“微-X”字可以更好地交流。因为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知这些词语所描述的社会事件,这将进一步增加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熟悉和使用。总之,一个新词的产生和传播并不仅仅受到认知或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相应认知机制在一定社會文化驱动力下对该词产生、传播和发展的影响。

三、结语

本文对“微-X”词的交际进行了研究,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微-X”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微-X”词在人们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影响“微-X”词交际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微-X”词交际中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淘宝文化和微商业务的兴起和普及,以及社会生活对男性的更大压力。年龄之间的差异可归因于阅读和普及青年亚文化。网络媒体技术加快了“微-X”字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对于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领域,人们对的“微-X”的理解有所不同,从而对“微-X”词的使用和理解也存在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6.

[2]黄小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微”族词的意义生成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42-45+51.

[3]陈光.网络语言中的类词缀构词现象探析——以“微X”类词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6(6):155-160.

[4]汪敏锋.新兴“微X”构式的演进路径与传承网络[J].南开语言学刊,2016(1):127-134.

[5]蔡静.“微X”词族流行的语用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7):178-179.

[6]黄晓飞.探究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产生机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23-124.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微博微信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微信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微信
微信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