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道环周”

2020-09-10万政铄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本原有恒天道

万政铄

摘 要:《黄帝四经》的“道”相比于老子的“道”描述更加完善,它突破了老子的“道”不可知论,相比于老子的“抱道守雌”,《黄帝四经》看到了老子的“道”不平衡的一面,它对“雄”进行功能性补充,强调了“雌雄”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打破老子盲目等待矛盾自我转化,依赖“天道”去治理“人道”,突出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转化过程过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对“道”之规律的论述细分为天地人三稽,减少“道”的神秘性,将其化为自然之天的基础上,通过“理”“法”来进行连接,使其为“人事”进行服务。

关键词:道;天稽;地稽;人稽

中图分类号:B223;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一、“道”之本原

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是以“道”作为最高也是最核心的价值范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1]而《黄帝四经》作为黄老道家的一个作品,它仍然保留原始道家的“道”作为其思想的核心。但是,关于“道”属性的问题上,《黄帝四经》与老子有了一定的分歧,“昔者皇天使冯(凤)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朳天地,[以]楑(揆)四海,以坏(怀)下民,以正一世之士[2]。”认为“道”是由上天传下来的,确立了“道”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通过五帝的经验来验证“道”可以循名执理,端正品行,也就是赋予了“道”以“人格神之天”的意义。《道原》开篇“恒先之初,迥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天弗能覆,地弗能载。……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2]。”“道”覆天载地、无限广大,而且无所不包,所以“道”是本原,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比天地还要根本,它不会随着万物的生灭而增加减少,也不会因为来自外来的力量而失去根源地位。而且“阳”不焦,“阴”不腐,更是论述了在“道”下,鳥鱼野兽的生活状态。从程度上来看,《黄帝四经》在“道”的论述上比老子的论述更加细致。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神明者,见知之稽也[2]。”此段论述了“道”的神妙,更是用动静的有对关系来形容二者之间的联系,并突出了“度内”“度外”两个概念。笔者对“度内”的理解为“道”之本原,本原守静,万物因此而生,所以万物在守静的同时也就是守“道”。“度外”笔者认为是对于规律的描述,规律属动,万物因循规律而能有序生长,也就是说“道”无论动静,或者是“度内”“度外”都是存在万物当中,也是万物所遵循的依据,更是在万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动静”的把握就是守好“雌节”。这点和老子所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1]”有点相似,但《黄帝四经》似乎看到了老子不平衡的一面,补充为“牝牡相求,会刚与柔[2]”,体现“道”刚柔并济的特质,“夫雄节者,涅之徒也。雌节者,兼之徒也。……夫雄节而数得,是胃(谓)积英(殃)。……雌节而数亡,是胃(谓)积德[2]。”《黄帝四经》这里对雌雄节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并且强调了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积殃”和“积德”这样一个积累和转化的过程,也就是“雄节”有所得,还不自知而沉浸其中,就会导致祸乱。虽然“雌雄节”论述“道”在《黄帝四经》中都有较为细致地定位和描述,但是,此书还是和老子道家一样更加倾向于“雌节”。但《黄帝四经》根据上面论述的积累转化提出“刚不足以,柔不足寺(恃)”[2],哪怕是谨慎守雌,也不足够,更多的是还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争者凶,不争亦毋(无)成功[2]。”《黄帝四经》的“道”在感知上也打破了老子对于“道”的不可感知性,“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2]。” “道”虽广大,不需刻意就可以企及,“道”精微,不需索求就可以把握,表面看上去似乎在论述“道”之玄妙,人们只需要顺“道”,“道”就自来,但是从现象感觉角度来看,“深微”意味着晦涩而微小,这样则不可感知,这里与老子的“道”相符合。但是“广大”意味着浅近而显明,就能够更好地感知和掌握,这也就是《黄帝四经》所论的“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2]。”精明者才能体察“道”深微的一面,才能理解“清静无为”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让天下归服,因此“道”又表现出可知的一面,这赋予了“道”独有的时代气息,让混沌朦胧的“道”开始向人道倾斜。

在老子篇章中对于“道”的的表述有“无”“朴”“常”“素”“一”,总体上来说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无法把握的、没有具体规定的词语来描述“道”之本原。《黄帝四经》的“道”作为可感知的超验本体,它不同于老子用多种词来表述“道”,而是只用“一”来表示“道”,“一者,道其本也[2]”,以“一”论“道”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它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高于一切又蕴含一切。而从《黄帝四经》整本书论政治的逻辑上来说,通过“一”来论“道”更多地是把“天道”拉向“人道”,通过“有”的角度去探索“无”,能够更好地帮助君主理解“道”。通过简单的“一”来概括“道”,利用其治理国家,减少了君主的负担,也就是以“一”到“多”的一个过程, 这样就能达到“抱道执度,天下可一[2]”。

二、“道”之用

《黄帝四经》在继承老子的自然之天的基础上将其论证分化得更加细致,提出“三稽”概念,并赋予其不同的运动规律:“天道”有着日月星辰运行、四时更迭、进退出入和适度的规律;“地道”则是地势高低、土地贫瘠的规律;“人道”还有君臣各居其位、用贤、秉公的规律。

(一)天稽

“天道”作为“三稽”之首,是为总规律,它运作于自然万物之内,存于四海,万物因此而生长。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它要进行效法,若有所违背就会灭亡,但是“天稽”朦胧,如何才能效仿来顺应?《黄帝四经》认为,“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2]。”“天执一”说“道”的特征是“一”,万物能够生生不息都是因为“一”能够环周往复。“三”指的是日、月、星辰,三者每日规律出入。然后能“定二”即阴阳。阴阳区分以后就有“八正”。从“天执一”到“行七法”的逻辑看出“七法”是“天道”的衍生,但是“七法”并不是具体的法则条文,而是所谓立法的根本原则。君主正是根据“七法”来审核国家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并通过“七法”作为“根本法”来建立整个国家的制度。君主通过“道生法”来进一步推动“六柄”“三名”,国家就能够按照“道”来进行治理,这样就能够顺应“天道”了。

(二)地稽

对于“地稽”来说,《黄帝四经》认为“地之禁,不堕高,不曾(增)下;毋服川,毋逆;毋逆土功,毋壅民明[2]”,通过反论的方式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在 “天稽”的基础下,“地稽”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起徭役和破坏地理环境来获得宫室,“宫室过度,上帝所亚(恶),……发泽,禁也。草苁可;浅林,禁也。;堕高曾(增)下,禁也,大水至而可也[2]。”在《称》这部分已经将“地稽”禁止的部分上升到“上帝”层次,而且不同于老子的一味顺从,《黄帝四经》对于特殊的情况给予了特殊的处理办法,例如上文所说“草苁”“大水至”,但是给予办法并不代表过度,要是过度开发自然,那便会引发恶果“逆则失天”[2]。第二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事和徭役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古代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强盛,所以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失去“天道”,人民饥饿就会造成社会流动,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黄帝四经》强调“日为明,月为晦;昏而休,明而起[2]。”这里突出了作息的规律性,君主在收获的时节则要减少徭役和战争,农事不忙的时候则可以适当安排,但是也要尊重“昏而休,明而起”的规律,其能够帮助农事的发展,无论战争、徭役还是农事的主体在于民,就要做到“优未爱民”[2],体现其爱民的指导理念。“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2]。”通过政策制定,充分考虑民众作息时间和赋税等问题,因此,当君主能够爱民节欲,自然而然地就会遵循“天稽”和“地稽”了。

三、人稽

对于“人稽”来说,“一立一废,一生一杀,四时代正,冬(终)而复始,人事之理也[2]”。“人事之理”虽然也是生长凋谢、四时更替,但是强调“人道”的运转规律是“天道”的再现,其核心就是“形名”。《黃帝四经》在开篇第二段里面就描述了人之四害,通过对四害的危害性,来反证“形名”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则框架来规范民众。“刑(形)名已定,逆顺有立(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2]。”这里《黄帝四经》就把“形名”当作国家治理的必需品,它从“道”中来,规范万物,统摄万物。从本体的高度来辨别是非,制定等级,判断生死祸福,还可以用它来推行政令,与国家存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执道者在事始就要审查“形名”。“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2]。”天地有四时轮转、日月交替,“人道”也有社会等级。按照“等级”制度进行逐级管理是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方法。逐级之间更有利于职责分工,这样社会就会稳定,国家也会昌盛。另外也可以看出《黄帝四经》在“道生法”的基础上提出“去私立公”,“去私”就是为了遵循“无为”的“道”,因此“恒”就是为了限制君权来达到“名刑(形)已定,物自为正[2]”的治理效果。在还存在自然崇拜的古代,君主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是因为功绩都是“天道”注定,如果妄为就会“是胃(谓)重逆以芒(荒),国危破亡[2]”,这就很有效地震慑君主不敢突破“天稽”而肆意妄为。

总的来说,《黄帝四经》的道论与老子有着极大的渊源,对“道”本原的认识基本同老子的描述相似。但《黄帝四经》论述“道”体生化过程中将其分为“天稽”“地稽”“人稽”。虽然三分,但是笔者认为三者的关系还是如同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1]”,唯一区别之处在于《黄帝四经》不像老子一味效法“天道”而是更加注重“天道”和“人道”连接性。在二者的作用下“道”“万物”相互连接,这也是把“道”拉回人间层面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

[2]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6.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本原有恒天道
早春
天道
一个家庭若有这种家风,人才辈出
暗示
得心应手
《学有恒艺无涯》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漫画
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变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