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艺术公共课中的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2020-09-10李霖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文化

李霖

摘要:公共课作为高校课程中开放性较高的一类课程,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多元专业知识的拓展,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包容性,专业的科学严谨性,内容的普适性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中央领导人提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内容,结合景观艺术公共课程设计的实际,就景观公共艺术课中的思政教育融入方式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景观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文化

本文探讨的景观公共艺术课程主要针对艺术类文化素质公共课程,以景观艺术课程为例,尝试结合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摆脱传统思政课程较为单一化的理念灌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长久、坚定地家国情怀,树立学生民族自信且客观看待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辩证态度。根据对部分高校的艺术公共课了解,景观作为艺术设计院校中必要且较为传统的学科,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却比较少见,然而在人自觉或非自觉行为生活中,景观无时不刻的在影响着人的活动范围、方式以及价值观养成,因此本文认为景观艺术公共课是一门文化素质课,作为一种科普文化在公共课中具有综合性,而思政的融入更能彰显这门课的普适性、公共开放性和价值。

一、目前景观公共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

艺术类公共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文化品位,审美价值判断引导为主旨,在长期的课程设置中,它的主要目的一直是提升学生审美、陶冶艺术情操。而由于艺术的价值判断客观性较弱,主观性较强,因此在非专业的短期公共课程中,学生经常受到一家观念影响而对艺术的审美或评价较为片面,认为自己拥有了评判艺术的能力,忽略了审视事物的两面性。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看,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程设置的周期较短,在短期内让学生理解艺术的历程非常困难,因此一般教师选择自己擅长或主要方向进行教学,相对展现的知识面比较窄,无法从宏观角度多维为学生展开艺术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吸收教育的片面性。

(2)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过度宽泛。提升学生审美为目标定义非常广,课程是否能通过几十个课时做到这么大的目标。在公共课程日渐丰富的今天,这个目标应从大到小,细致的设计出一门课程阶段性目标,具体目标。例如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为目的展开的非遗进高校活动,小到手艺、大到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思政教育都可以联系。

(3)课程内容设计缺少主题。主题主要指教案的中心思想而不是直接展示给学生的标题。公共课除了传达不同专业内容,应该有另一条正确价值观路径引导学生。

二、思政教育融入景观设计公共课堂的路径探究

景观公共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空间审美眼光,能更好的为创造生存环境优化生存环境而进行生产生活,而这一切的前提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和价值观。直观的植入思政教育过于生硬,目的性过强,因此提升思政融入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心态变化,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梳理景观艺术文化体系,将文化要点跟思政结合,本文尝试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人文景观、生态景观四个方向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关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自信、家国情怀几个方面。

(一)根据时间线,利用中国古典园林作为课程切入。中国古典园林以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两大体系,它是中国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瑰宝。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表现了极高的造园艺术,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遵循自然精神的思想。课程可以通过联系历史、对比中西方发展展开景观艺术分析,客观的剖析中西方的不同和优势,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化、不盲目推崇一种风格、不贬低其他地域文化、树立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态度,提升民族自信又不盲目自大。在不同的艺术风格对比上,以积极的思政教育为路径,注重辩证分析。在古典园林学习过程中课程目的应有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坚定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第一部分通过古典园林交代历史,第二部分引申到近现代更贴近当下生活的景观设计作为主要内容。提到近现代,特别是现代中国设计,它的发展时间相较西方很短,但是随着社会进步,设计发展追赶的脚步从未落下。课程设计从建国初期国家任务、国家形象等设计的故事,通过对设计师介绍的路径展开,希望更为生动具体。在学习前辈对文化、对设计、对艺术的尊重态度上,到现代我国国民生活提升的今天,当下的各行业设计发展脉络展现,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对艺术情怀的尊重和共鸣。这种潜移默化的通过设计故事展开的思政熏陶,更像是电影中对情感气氛烘托的手法,让受众更愿意随着剧情发展有感而发的接受或反思问题。

(三)人文景观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景观类型。从尺度上讲,小到庭院,再到社区,再大至广场、公园、城市规划等都离不开人文两个字。课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人文景观案例展示,同时也可以加入实践,带学生现场感受空间的不同,有利于丰富公共课的形式。结合思政主题,典型案例可以在纪念性广场或公园案例中筛选。比如通过对英雄纪念碑形式、空间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如果通过景观手法营造肃穆场景;二战纪念公园如何通过颜色、排列的秩序感展現战争带来的残酷与冷漠。通过对案例专业的分析,描述景观手法对空间营造的意义,而不是以“中国梦”为主题做一份作业,这样的形式不仅不会被接受,并且在这种限定下学生往往会为了迎合主题而忽略专业本身。人文艺术一定不是表面化、形式化的艺术,课程也不能表面化、形式化。

(四)生态景观。在景观艺术现代设计中,生态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必要概念和内容,课程除了讲解专业的生态景观理论,为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感也很重要。思政教育融入不是片面的爱国主义,是全面的构建育人格局,不单单是政治一方面,经济、社会、历史、艺术、生态、体育都可以是课堂内容上的思政要素。

总结:通过对思政融入景观公共课的路径思考,梳理了目前课程设计中的内容,思政的融入为原本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景观艺术公共课的思政部分,还是要秉承潜移默化疏导、通过专业知识故事线展开对爱国主义、民族自信、文化素质提升的烘托侧面启发学生理解思政的重要性,让思政教育更具有和谐亲和的被接受。特别是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中,思政融入被主动认可和主动接受尤其重要。课程需要秉承专业性和引导性两方面,不能互为让步和妥协,这样才能保证专业的严谨性和引导价值的正确性,让艺术公共课对学生审美的提升变得更具有客观性和信服性。

参考文献:

[1]薛浙瀛.“工匠精神”引领下构建高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 2018(26).

[2]刘桂宇.“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话’校史,‘画情怀’”教学实践活动为例[J].科教文汇, 2019(8):70-72.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自行车的发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