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的内容与技术创新
2020-09-10盖如峰
摘 要:网络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传递媒介也日新月异。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以电脑、智能终端设备为阵地的新媒体开始取代以报纸、杂志为主的传统媒体。信息渠道的纷繁,使得信息资源不再稀缺,受众群众的信息浏览偏好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新闻采编内容就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结合目前最流行的信息传递方式,创新新闻采编内容与技术,提升新闻的公信力,扩大受众群体。本文针对全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的内容与技术创新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85-02
由于手机APP等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人们对新闻的获取方式不断更新、认知程度不断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竞争的过程中,从竞争逐渐走向融合,取长补短、相互依存,这是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传统媒体市场急剧萎缩。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方式与内容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新闻事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闻采编的内容
新闻采编按工作流程可以分为采访与编辑,主要是对来源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分析与传播。新闻采访是带有强烈目的与任务的调查方式,对具有宣传价值的事件進行宣传。新闻编辑就是从经济、社会或者政治的角度解读信息素材,研判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合理性与准确性,保证对外宣传时新闻内容具有公信力与严肃性。
二、全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现状及特点分析
经济、政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已经融入互联网,社会的发展需要快速获取信息资源,新闻信息占据了其中大部分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报纸、杂志获取新闻信息的受众越来越少,主要是新闻业界人士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绝大部分新闻受众都是通过智能终端(手机)获取偏好信息,只要存在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还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发布新闻。但是随着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越来越便捷、廉价,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新闻信息极易失真,多数新闻未经证实、研判就被推送给新闻受众。传统媒体虽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能够有力地控制信息失真造成的后果,不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新闻风暴,不实信息的破坏力有限。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中存在问题,主要是内容趋于一致,表现形式单一,制作不够精美,无法吸引公众注意力。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在这样的时代,媒体只有不断进步与创新才能生存下去。[1]
(一)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载体多元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未结合前,新闻信息主要以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为信息传播渠道,渠道单一,范围局限性大,且新闻信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通信科技与互联网结合,多样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应运而生,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促进了新闻媒体行业变革与发展。新旧媒体的结合下,新闻信息传播的瞬时性更强,信息传播的范围几乎不存在边界,新闻信息更易影响社会情绪。
(二)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时效性更强
新旧媒体结合后,新闻采编工作的时效性更强。传统媒体的新闻采集工作更多是依靠人力完成,收集信息的范围与途径都比较狭窄,采集到的新闻往往具有滞后性。新旧媒体结合后,新闻采编渠道多元化,获取新闻信息的成本、难度降低,而且新闻的时效性更强。新闻的时效性强,就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促进新闻行业发展。
三、全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的策略
(一)保持新闻内容的公信力
作为传媒工具,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与传播事情的真相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新闻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传播过程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新闻受众才会觉得传媒具有公信力。全媒体时代下,一部分新媒体为了聚焦群众视线、增加点击量,常常起骇人听闻的标题。新闻采编要注意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为了不失去新闻内容的公信力,要以客观、理性的心态,从正确的角度分析、解读新闻素材,将隐藏的真实信息挖掘出来,去伪存真,梳理清楚事件的发展脉络,将全面、真实的新闻传播给受众,使其在浏览信息时不会因新闻内容产生疑惑,更不会扭曲其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如此,新闻的真正价值才会得到体现。[2]
(二)新闻采编与新媒体相结合
新闻采编要改变以往的信息处理方式,与新媒体相结合,共同发展。依靠报刊和广播的传统媒体与依靠互联网的新媒体,各有优点和缺点。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真实性、权威性比新媒体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范围、互动性又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新媒体快速占领传播阵地的今天,传统媒体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范围与时效性,拓展自身的信息来源渠道,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例如在快手、抖音以及微博开通账号,对新闻线索进行追踪,通过吸收其他媒体的经验,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对外传播,吸引年轻受众的视线,占领更多的传播阵地。
(三)保持新闻内容的可读性
新闻采编人员要从大局出发,首先要完善采访的策划方案,避免与其他媒体的报道内容趋于一致,要善于抓住关键细节,将事物的不同之处表现出来,保持新闻内容的可读性。例如采访唐湘龙(台湾新闻界人士),新闻采编人员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唐湘龙先生的人生发展历程、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然后了解其政治立场、业界成就或者社会地位。在采访前就要拟定大纲,在采访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问与记录内容,从独特的视角解读唐湘龙这个台湾新闻界的业内人士,了解台湾新闻的刀光剑影、台湾同胞对于回归祖国的态度,窥一斑而知全豹。要区别于一般媒体只是简单记录,在采访过程中,对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点,要举简单例子说明或者讲解得通俗易懂,便于新闻受众理解。如果相同的采访出现,受众更易读懂,必将增加受众的黏性。
(四)改善新闻内容制作流程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传递新闻信息,最终的目标都是使新闻受众群体易于理解、接受和增加受众对媒体的黏性。传统媒体往往采取的是图文结合的方式,新媒体更多是运用音乐与视频的结合,视频所包含的范围、内容比纸质的图文更具优势,因此视频是优先选择的新闻传播方式。
视频的制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拍摄,二是剪辑。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新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严肃性很强的新闻内容,如政治、天气和灾害类新闻,在制作过程以客观真实为主,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另一类就是可以有轻松气氛的新闻内容,如经济、娱乐或者艺术相关新闻,这类新闻要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就需要有诙谐的气氛或者新颖的解读角度,引起新闻受众的探究兴趣。
(五)丰富新闻采编形式,从新颖的角度挖掘新闻信息
传统的新闻采编模式在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新闻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除了要满足广大新闻受众的基本要求,还要革新新闻采编模式,以时尚新颖的角度解读社会热点、经济热点满足市场需求,占领更多的市场。
新闻采编应该以团队的组织形式收集信息。分析现今的受众市场,市场细分越来越精细化。简单地从体育、军事、政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对比生活类的李子柒与华农兄弟,李子柒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生活已经影响到了世界,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一部分;华农兄弟只是简单地对农村生活进行拍摄剪辑,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受众范围较小。因此,新闻采编要改变以往的模式,在满足受众阅读需求之余,还需要满足受众的精神需要,以更高的新闻层次,产生文化的影响。
四、结语
在新闻素材碎片化的今天,在媒介多元化的背景下,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无论是在新闻内容还是在采编模式方面,都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意明.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今传媒,2016(10):105-106.
[2] 宋亮亮.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需求变化特征和对应策略[J].新闻论坛,2015(03):36-37.
作者简介:盖如峰(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本科,记者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访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