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与公共安全
2020-09-10周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大量的新闻报道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但是这些报道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公共安全和媒体责任方面,我们应该进行一些战略层面的设计,使新闻报道能够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体现出舆论引导性,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治理。
关键词:媒体报道;公共安全;风险;挑战;责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39-02
2019年末至2020年第一季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世界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管是看影响范围还是看伤亡人数,其都是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一、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为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从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的上千篇新闻报道,其中传统媒体报道有600多篇,网络自媒体报道有800多篇,视频报道200多个,比较来看,传统媒体在报道中存在如下问题:
从时间上看,比较滞后。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的速度优势已经不够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已经落后,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新媒体具有的工具传统媒体都有,速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媒体的刊播机制,新闻报道的审查流程无疑使传统媒体的刊播比较滞后。
从内容上看,動态报道偏多,综合报道偏少。在笔者看到的传统媒体报道中,大量以动态报道为主,比如今天的新增确诊人数、出院人数等。这些报道有权威的信息来源,不容易出现失误。但是,对这些动态内容进行综合加工无疑会更有影响力。
从题材上看,有分量的调查报道很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公众的焦点在于真相,比如新冠肺炎从何而来、如何医治、怎样防护,这些信息不是简单靠信息“搬家”,需要报道者深入一线,拿到第一手资料,用细致专业的报道解答受众的疑问。
从形式上看,传统媒体报道的创新性不足,吸引力不够。面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想要占有独家资源是很困难的,在报道素材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各家传统新闻媒体呈现出来的报道大同小异,没有充分体现各自的媒体特点。
二、从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媒体报道的战略设计
发生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社会事件以后,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于日常的新闻报道,应该有战略层面的积极设计,体现出舆论引导性,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治理。[1]
综合以上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对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传统媒体的战略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保信息来源,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知情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社区等有可能提供第一手报道资源的单位、部门和个人,传统媒体要保持联系,一旦有最新消息,要以最快速度刊播,在这个时候,刊播机制应该更加灵活,不拘泥于日常的工作流程。在当前传播环境中,一旦发生重大社会事件,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就会传播各种信息,内容杂乱,真伪难辨,在这个时候,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准确性就是制胜的关键。从报道操作层面来讲,信息来源一个是实时统计信息,这个信息更多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更有情绪安抚作用的信息要靠记者来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或者核心地区,第一手的报道、资料显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受众的接受度也会更高,会更直接地缓解受众的恐慌心理。
(二)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优势,全景式连续报道,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
从受众心理来说,一知半解或者道听途说最容易产生恐慌情绪,对此主流媒体要做的不仅仅是对信息的粗加工,还应该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运用专家资源,为公众答疑解惑。[2]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人民日报》联合专业医药自媒体丁香园开辟了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专题,在第一时间公布国内疫情数据,而且还有专门的图表展示数据变化;随着全球疫情的进一步暴发,这个动态专题又上线了全球疫情数据。数据之外,它还设置了“辟谣与防护”“实时播报”“疾病知识”等板块,普通民众只要免费订阅了这个疫情实时动态,就能在第一时间得知关于疫情的所有重要信息,笔者成文之时,这个疫情动态专题的总阅读量已经超过了35亿人次。
(三)亲临第一现场的调查报道是主流媒体的利剑,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调查报道就是报道者通过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的深入、系统、详细的报道。调查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这种报道不仅报道现象,还报道现象的原因、来龙去脉,这样的有分量的报道具有叙事的完整性、逻辑的缜密性、结构的平衡性,从而能够真实地为受众呈现有独立思考的现象和结论,结论的说服力也更强。2020年1月底,财新记者写出了调查报道《新冠肺炎“吹哨人”李文亮:真相最重要》,这篇报道真实回顾了李文亮发现疫情、被约谈一直到患上新冠肺炎的整个过程,信源真实,语言平实,对李文亮的描写贴近生活,这个医生一下子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吹哨人”。不得不说,这样翔实可靠的调查报道,对受众来说就是最有力的辟谣。这样程度的信息公开也是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维护必不可少的。
(四)创新报道形式,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
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实践来看,对关键人物的报道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钟南山和张宏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人对公众恐慌情绪的安抚,对保障公共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大事件的报道实践中,我们必须善于寻找关键人物,他们或者是事件亲历者,或者对这类事件有重大影响力,或者是这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观点,经过报道,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采访,首次明确给出结论: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这一结论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普通民众一个警醒,也是我们大规模抗击疫情的开始,正是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关键结论在权威媒体的发布,使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使大部分居民开始戴上口罩、自我隔离,从结果上看,这次报道算得上是全民抗击疫情的一次总动员。这种动员有时候比政府的行政命令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接受度。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钟南山院士几次接受央视采访,几乎每一次采访都产生了不错的舆论引导效果。从民众反馈来看,凡是钟南山的观点,受众的接受度都比较高。这种关键人物在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维护中就是媒体的重要“利器”。
(五)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发挥媒体融合优势
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任何一家主流媒体都是一个综合媒体平台,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要利用好这个综合媒体平台的作用,既有图文的形式,也有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必要的时候,直播、短视频都是很好的方式,要根据新闻内容,结合媒体平台的特点,生产出有特色的新闻产品。央视新闻客户端设置了共同战“疫”专区,在这个专区,央视所有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都会在第一时间上线,为了方便移动阅读,这个专区的大部分内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既是对央视视频内容的有效补充,又开辟了便于互动和二次传播的阵地。正是这种媒体融合的优势,使央视的疫情报道能够更好地到达受众,这种主动作为也是特殊时期维护公共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三、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新闻媒体的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报道质量的前提下,要更多地考虑公共安全以及报道带来的社会影响,创新报道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3]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影响广等特点,事件发生以后,在危急时刻,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进入情绪化的集体无意识状态,这种情绪的爆发常常隐藏着巨大的破坏性,人们容易冲动、失控而出现群体性事件。新闻媒体的主动作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媒体从业者应该转变观念、明确原则,为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引导舆论,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 谢耘耕,曹慎慎,王婷.突发事件报道[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3.
[2] 陈绚.“主流媒体”赋予及政府关系的道德层面评价[J].国际新闻界,2009 (3):5.
[3] 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05-106.
作者简介:周磊(1978—),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报道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