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饭圈”中的“信息茧房”现象
2020-09-10郑雪菲
摘 要:“信息茧房”现象在当下信息流通自由的网络社会越来越突出,在粉丝圈中也存在明显的“信息茧房”。本文从“饭圈”中的“信息茧房”出发,简要分析“饭圈”中“信息茧房”的产生原因和“饭圈”中普遍存在的“信息茧房”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信息茧房”;“饭圈”;群体极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72-02
一、引言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1]是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他指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我们挑选信息的主动权和范围大大增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接触哪些信息,每个人都拥有定制“个人日报”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当人们长期沉浸和满足于个人建构的信息舒适圈,其信息圈就会程序化、模式化,失去接触其他不同信息和话题的机会。个人就会陷入“信息茧房”中,信息的封闭导致认知和思想的封闭。
“饭圈”,即粉丝圈,作为当下娱乐文化和网络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群体,拥有其独特的“饭圈”文化。“饭圈”文化的行动准则,使“饭圈”内成员的行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使得群体极化的事件在“饭圈”内屡次发生。本文从“饭圈”内的群体极化现象出发,溯源“信息茧房”对“饭圈”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饭圈”内“信息茧房”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主动的选择性接触
桑斯坦指出,“信息茧房”的产生是人们被个人兴趣引导,习惯性地沉浸于自己的信息舒适区。“饭圈”中的个体,是作为粉丝的“迷”。粉丝在个人兴趣的引领下,会主动地关注和寻找偶像的信息。在微博中,粉丝不仅可以关注偶像的官方微博、明星工作室等,还可以关注活跃度高的头部粉丝、话语风趣的草根意见领袖等。不少粉丝在微博追星的过程中通过同一偶像在微博中互相关注,从线上网友转变为线下好友。
在微博中,“我的关注”即“我的个人日报”。粉丝基于个人兴趣,在微博中的关注对象多和偶像相关,呈现出高度娱乐化的特征。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对娱乐文化的偏好和偶像相关内容的高度密集,就构筑形成了“信息茧房”。
(二)意见领袖的信息过滤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言论传播的界限,大大增加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意见领袖是微博中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饭圈”中的个体,在微博中基于兴趣,多关注聚焦娱乐内容的意见领袖和对偶像动态关注密切的头部粉丝。聚焦娱乐内容的娱乐八卦博主作为娱乐领域的意见领袖,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取向,较少会关注非娱乐内容。出于“固粉”、营销等目的,他们发布的内容都和明星、娱乐相关,发挥着娱乐功能。粉丝在这一类型的意见领袖的信息过滤下,必然会减少对其他内容的关注,非娱乐内容较少进入“我的日报”中,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娱乐为中心、娱乐至死的“信息茧房”。
“饭圈”中的头部粉丝,通常是偶像文化的深度参与者。她们因为一技之长成为“饭圈”中的意见领袖,拥有一定的个人影响力。除了二次生产与偶像相关的内容,“饭圈”中的意见领袖还承担着组织“饭圈”、呼吁“饭圈”成员协同一致维护偶像形象和利益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点的输出维持“饭圈”的群体共识,以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粉丝在关注这些意见领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头部粉丝的影响,思想与行动都越来越“饭圈”化,受锢于“饭圈”文化的“信息茧房”。
(三)微博平台的高度娱乐化
自微博诞生以来,其娱乐化特征一直贯穿始终。早期的微博上名人明星的参与,极大地拉近了粉丝与明星之间的距离,使粉丝有了与明星对话最直接的窗口。这一功能铺垫了微博娱乐化的基调。微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粉丝的涌入和娱乐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与娱乐文化伴生的信息平台,各类娱乐内容在微博中首发、传播、引发讨论,各类娱乐话题在微博热搜中居高不下,设置着微博使用者的议程。微博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娱乐属性,开发和完善了许多娱乐相关功能。如用户通过“超话”,可以密切关注和偶像相关的所有信息,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成员。
微博在诞生之初被寄希望于成为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公共领域”这样的存在,是公众谈论公共话题、理性监督的场域。如今,微博作为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公共领域”功能被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功能。微博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娱乐化的信息平台和社交平台,超过半数以上的微博使用者使用微博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娱乐。在微博高度娱乐化的氛围中,社会议题难以获得显著的位置与持续的关注,娱乐信息严重挤占了其他议题的生存空间。从平台上看,微博自身的平台属性就将使用者笼罩在了娱乐的大网中,为微博使用者铸造了一个无边界的“信息茧房”。平均年龄较低的追星群体,也就是“饭圈”成员,通常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微博的高度娱乐化正迎合了她们的需求,也是“飯圈”成员广泛使用微博追星的原因之一,更加无力打破平台塑造的娱乐“信息茧房”。
三、“饭圈”内“信息茧房”的影响
(一)成为娱乐至死的个体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对电视时代人们渐渐成为娱乐文化的附庸的担忧,认为人们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2]传播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从文字到电视图像,再到今天每时每刻都存在的碎片化传播,信息变得越来越简短和浅薄,一切内容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缺乏深度思考和理性。
“饭圈”中的“信息茧房”强化了娱乐文化对“饭圈”成员的影响,使“饭圈”成员个体被禁锢在娱乐文化中。娱乐内容高度密集损耗了“饭圈”成员的注意力,挤占了他们对其他类型信息的关注。于是,娱乐内容成为了“饭圈”成员在网络生活中的最主要议题,追逐娱乐信息带来的愉悦成为了个体在网络上信息获取的惯性需求,致使“饭圈”成员成为了缺乏深度思考、缺乏理性、缺乏好奇心的惰性的“娱乐”的个体。这种娱乐化的倾向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对个人的生活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饭圈”内的群体极化
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里提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意见中某些既有的偏向,经过商讨以后,群体成员继续沿着偏向的路线前进,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3]群体极化在“饭圈”中屡次发生,与“饭圈”中的“信息茧房”有重要关系。
“饭圈”中的群体极化主要表现为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网络骂战、对负面信息的举报、网络暴力等,核心在于对偶像的盲目拥护,即不分是非地维护偶像的形象和利益。[4]“饭圈”中的群体成员,长期浸淫在“饭圈”文化的“信息茧房”中,缺乏全面理性的认知。个体被“饭圈”中的非理性偏激的群体意识裹挟,“饭圈”文化中的“控评”“反黑”等规则将个体驯化。在微博中一旦有反对偶像的声音,在“饭圈”意见领袖的带领下,非理性的群体意识就会占据支配地位,导致“饭圈”中的网络暴力、网络骂战等。
2020年2月末,“肖战粉丝举报同人文创作网站”成为了社交媒体中的公共事件。肖战粉丝群体为了维护偶像形象,在意见领袖的领导下和群体情绪的驱动下,举报了同人文创作网站。长期以来,“饭圈”中的“信息茧房”使粉丝只关注自己偏好的信息,只听取自己认同的声音,思想上的“茧房”演变为行动上的偏激,最终导致了肖战粉丝非理性的群体事件。
四、结语
“饭圈”中的“信息茧房”限制了个体的认知范围,是导致“饭圈”群体极化的重要原因,对“饭圈”这一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和“饭圈”生态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利的。打破“饭圈”中的“信息茧房”,需要从自我出发、意见领袖的正确引导以及微博文化生态的改变,三者共同发力,引导“饭圈”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01):87.
[2] 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
[3] 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54-57.
[4] 王佳运.粉丝群体极端化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郑雪菲(1994—),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