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2020-12-06
我第一次在网上见到“打投”这个词的时候,一度以为这是某个与篮球有关的时髦说法。当时,我非常纳闷:为什么突然之间,会有这么多年轻女孩齐刷刷地爱上篮球?不过很快,我便适应了“饭圈文化”的主流化,并在朋友们的耳濡目染之下,知道了“打投”指打榜投票,“反黑”指维护偶像名誉等一系列“饭圈”的知识。
由于我最早接触的“饭圈”人士都是大学时的朋友,我对“饭圈”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是,随着我对“饭圈”的了解日益增长,却看到了不少不和谐的场面。其中,有人为了“打投”操纵僵尸账号,也有人为了“反黑”滥施网络暴力。这些事情让我对“饭圈”大失所望,而我对“饭圈”的批评,也让我在一些朋友眼里成了迂腐的“假学究”。
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饭圈”竟然还能给我带来惊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许多年轻人在网上行动了起来,我注意到一些引人注目的现象,明显带着“饭圈文化”的色彩。这使得我对“饭圈”的理解再次发生了反转,让我看到了社会新生代少不更事的另一面,会觉得未来可期。
在这些现象里,吸引了最多眼球的,大概就是火神山医院施工期间那场声势浩大的“云监工”,以及在其间走红的“叉酱”“小黄”等一系列工程车“偶像”。当时,多数人都把这件事当成一个乐子,也有不少人对这种“疫情饭圈化”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人认为,给挖掘机起名字是件穷极无聊的事,体现出的是当代年轻人“娱乐至死”的倾向。然而,作为一个旁人眼中的资深“饭圈黑”,我却萌生出了不同以往的想法。其实,年轻人倘若想“娱乐至死”,即便宅在家里,也有大把的娱乐活动可做。但是,他们却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一片尘土飞扬的工地之上,而这折射出的,是一颗颗年轻的拳拳之心。
单就给挖掘机起名而论,这样的做法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这些年轻人对“云监工”的踊跃参与,反映出的其实是他们对于身受疫情威胁的同胞,有着不输于他们追求“偶像”时的热情。从这个角度上看,“饭圈文化”只是这种现象的“面子”,而他们心里的那团赤诚之火,才是真正的“里子”。
事实上,“饭圈文化”对年轻人在疫情中的行动的影响,远不止于一场“云监工”。面对疫情,我看到有人用“饭圈”专属的集资渠道为武汉筹集善款,也看到有人凭借审计粉丝会收支的经验对各个慈善组织展开监督。这些细节让我发现,原来看似“幼稚”的饭圈,对身处其中的年轻人而言是一种公共生活的锻炼。和平年代,他们面对的或许只是与明星相关的莺莺燕燕,但当需要他们担当大任的时刻来临时,他们也能因此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恍惚之间,我发现自己正在见证一场发生虚拟空间里的“成人礼”。那些过去在我眼中不过是小孩的“饭圈男孩”“饭圈女孩”,在疫情的挑战之下,勇敢地向责任与担当迈出了步伐。我终于想起,小时候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既然如此,今天的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眼前的下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