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0-09-10兰桂东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有法”的基础上,不必拘泥于形式,局限于教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以尊重教材为原则,钻研教材,还要在此基础上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关键词:活用;突破;超越;创新意识
一、调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
因为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都会进行教学测评,所以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在七、八年级时,跨学期实施是不太现实的,特别是乡村学校。但是同学期有的内容是可以调整优化的。如: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安排顺序是:实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次根式。但在教学中为突出知识的联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我调整为:实数→二次根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效果更好。再如:九年级时,为准备中考,赶课是必然的,一些不同学期的内容也可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加以优化。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有五个教学单元,“一元二次方程”安排在第二单元,“二次函数”则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因为这两个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趁热打铁,我经常把“二次函数”安排在“一元二次方程”后面教学,在教学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P39页例8 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x2-10x+24=0。教材中的做法是,通过配方将方程化为(x-5)2-12=0,然后再根据平方差公式将方程化成(x-5+1)(x-5-1)=0,从而得到方程的解。教材p40页,例9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中的(3)x2+2x-3=0是通过配方法来完成对方程的解答的。在教材P42页习题5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中出现x2+3x-28=0
还有配套练题材《新课程学习与测评》中也出现类似的解方程练习题。如果仅按例8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这类方程解法,学生并没有获得最佳的解题方案。要想学生在这类方程上获得更好的解答方法 那就很有必要在湘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 ,因式分解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加入x2+(p+q)x+pq型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教学内容。如果能顺利地将 x2+(p+q)x+pq型的分解方法应用到x2+(p+q)x+pq=0型的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完成“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的教学任务后,用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增加x2+(p+q)x+pq型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教学。
课前练习:计算 (x+p)(x+q)
课前问题:“提公因式法是用于有公因式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公式法是用于适合公式特征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那么下面这些多项式,它们有哪些特征,是否也能进行因式分解?”
X2+6x+8 x2-6x+8 x2+8x-20 x2-8x-20
观察提示:分别从每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系数去考虑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如果学生学有困难,再次提示:X2+6x+8 中,常数项8能分成哪几对因数的积,在这些因数对中有没有与一次项系数6有联系的对?
8=1x8 (-1)x(-8) -20= (-1)x20 1x(-20)
2x4 (-2)x(-4) (-2)x10 2x(-10)
(-4)x5 4x(-5)
其中 2+4=6 其中 (-2)+10 =8
(-2)+(-4)=-6 2+(-10)=-8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以上这些二次三项式的共同特征。1、二次项系数为1,2、常数项可化成一些因数对的积,且其中有一个因数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即以上这些多项式均可化成x2+(p+q)x+pq的形式。结合课前练习:计算(x+p)(x+q)结果(x+p)(x+q)=x2+(p+q)x+pq得出x2+(p+q)x+pq=(x+p)(x+q)。因此:
X2+6x+8=(x+2)(x+4) X2-6x+8=(x-2)(x-4)
x2+8x-20=(x-2)(x+10) x2-8x-20=(x+2)(x-10)
从而总结出: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中,一些多项式虽然没有符合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的特征,不能用这两种方法来分解,但有些多项式可转化成x2+(p+q)x+pq的形式,而这些多项式都可分解(x+p)(x+q)。即x2+(p+q)x+pq=(x+p)(x+q)。同时说明,关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除了这三种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有待于同学们今后去学习。
课后练习:
X2-5x+6 X2+5x+6 X2+7x-8 X2-7x-8
在x2+(p+q)x+pq型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上做足功课后,到了九年级上册p39页例8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x2-10x+24=0的教学时,在完成教材内容后,提出:这个方程通过配方转化成(x-5)2-12=0后,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再转化成(x-5)2=12,然后方程兩边开平方就可以求得方程的解,这样也很简便。但是课本中却是通过因式分解法来完成,这种做法和“两边开平方”相比也不见得更为简便,这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想想看,同样是用因式分解法来解这道方程,我们能否有比课本中的解法更好的呢?然后让学生再次回忆学过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方程x2-10x+24=0的左边的各项系数有何特征,特别是常数项24与一次项系数-10存在的某种关联特征。使学生得出多项式x2-10x+24可转化成x2+(p+q)x+pq的形式,方程x2-10x+24=0可直接转化成(x-4)(x-6)=0的形式,从而更快地得到方程的解。接着将教材p40页,例9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中的(3)x2+2x-3=0引出,让学生去判断能否用这种方法来解,引导学生将方程x2+2x-3=0转化成(x+3)(x-1)=0形式求解。最后将这一解法与教材中的解法作比较,让学生感受解题技巧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练习: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
X2+2x-3=0 X2+10x+9=0 X2+10x+7=0 2X2+9x+3=0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论是在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都有着促进的作用。因为在教学中这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法,会对学生的心灵起着一种震憾与激励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去怀疑、自觉地去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甘哲,《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
作者简介:兰桂东,1967年9月,男,苗族,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初中数教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