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舞激情身动歌更美

2020-09-10彭丽霞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审美激发舞蹈

彭丽霞

摘要:“美”是舞蹈艺术的天性,没有了美,还叫什么舞蹈艺术呢?表现美是人类抒发情感的共同需要,“美”本身就是崇高的。“整个舞蹈艺术所追求的真、善、美是确立在以‘美’为核心和目的基础上的”(引自《舞蹈》2013.4期)。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呢(引自《音乐课程标准》)。众所周知,舞蹈艺术的三大永恒主题——生命、情感和美(引自《舞蹈》2013.4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姐妹艺术。在歌唱乃至其它音乐表现形式中,舞蹈与音乐始终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几年来,结合“音乐课堂、校本课程、课外延伸”等教学板块,把“音乐”与“舞蹈”紧紧融合在一起,以舞激情身动歌更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谈谈音乐教学中舞蹈元素的合理融入。

关键词:音乐;舞蹈;激发;审美

美国舞蹈家、现代舞之母邓肯说过:“人,生来就是会跳舞的。”每个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听到音乐时都会扭动身体,摆摆小手。可是你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们的校园中,甚至幼儿园,能有几个孩子会随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日益凸现:那就是人体机能退化现象。如果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对此现象熟视无睹,对学生“身体教育”的紧迫感、重要性还是这样麻木不仁,则不得不引人忧患。

其实,在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舞蹈元素,不仅能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还能使学生学得一些简单的舞蹈技能,了解一些舞蹈语言,能更顺利地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既让学生以感觉的方式认识世界,提升其智能;以律动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能;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身心一体化的训练,塑造其完美的人格。这样一举多得的做法,或许只有我这个舞蹈专业的音乐教师觉得不亦乐乎。

近几年把舞蹈元素引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触颇深,学生也受益匪浅。

一、舞蹈热身,营造快乐氛围

去年在浙江师范大学的90学时中,中央音乐学院三大教学法的王杓老师给我们观看了《舞向未来》的视频片段。在视频中,来自美国的音乐教师,在音乐声中引领学时不断变换舞蹈动作(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旋律的变化、音乐情感的变化等),每个动作都简单明了,音乐变化清晰,学生舞动时那样开心、奔放,因为每一个动作,无论什么样的學生都学得会。这样导入音乐课的学习,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可运用人的这一天性,让学生“闻乐起舞”。上课伊始,让学生随音乐在老师的带动下舞动,既可以活跃气氛,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反应能力,又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好地进入音乐课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二、舞蹈创编 加深作品理解

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的作品是可以编成简单的舞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学得一些简单的舞蹈技能,了解一些舞蹈的语汇。这样作品比比皆是:《金孔雀轻轻跳》、《我爱雪莲花》、《挤奶舞》、《雁群飞》、《牧童遥》……在教学《巴塘连北京》五年级下第二课欢乐的村寨这一单元时,我在教学中有机穿插了藏族舞蹈“三步一靠”,这是巴塘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简单舞蹈动作的传授,即使没有袖子动作做得不标准,但人人都能学会的动作。不料想学生们对此大感兴趣,他们还在课后自己收集了许多的民族民间舞的资料,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自编自创。结果,下节音乐课成了一节“载歌载舞”课。他们自由组合,分成藏族组、新疆组、蒙族组、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现出来:小藏民随着《我的家在日喀则》“手舞足蹈”(看着书上的插图自编踢踏舞,道具是两条红领巾);小新疆们敲着自制的手鼓(铁皮奥利奥饼干盒),摇头晃脑地唱着《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小蒙族人民则在欣赏《森吉德玛》时,展示了一幅《宁静的大草原》图片,并配乐朗诵了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还有两个女同学的即兴舞蹈!我问他们:“你们怎么会想到的?”

“小巴郎,就是要这么得意地敲鼓唱啊!”

“草原是那么无边无际,碧绿碧绿的,光坐着听怎么能表达出我们对草原的感受呢?”

……

好多的回答,好多的创意,我听了之后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三、舞蹈欣赏 激活审美情趣

欣赏教学中引入舞蹈元素,更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情感激活”,是指通过具体形象,把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积累的情感,开启出来予以激活,引入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的境界。情感激活需要多种渠道、多样化的手段,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状态的情感记忆——喜、怒、哀、乐、亢奋、失落……将其附着于特定的情境——“借题作舞”。欣赏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结合舞蹈欣赏,更能诱发学生得到身心并举的美感体验。以“情”驱动——寻找“切入点”、“喷发口”、“释放点”,诱导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驰骋……

如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这部作品非常易于激发学生演一演的欲望,尤其是第六曲“袋鼠”中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接的主题,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长、短的乐句,在学生感受到音乐形象之后,再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舞蹈,相信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刻。

教学五年级(上)第三课中,欣赏《少数民族歌舞》部分。预先我请学生收集舞蹈《阿细跳月》、苗族铃铛舞、傣族孔雀舞的有关资料,使他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这些民族的舞蹈大概的了解;其后在教学中结合教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作,如《阿细跳月》的五拍组合的基本舞步: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主要动作是跳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跃。这个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优美,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比较适合男生学习。而傣族的孔雀则与之相反,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路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傣族舞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型和手的动作居多,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型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傣族的舞蹈情感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内容多为表现孔雀漫步山林、饮食戏水、拖翅、展翅、抖翅等,较适合女生学习。最后在教学中播放相关的视频,如舞蹈家杨丽萍的《雀之灵》,北京芭蕾舞团的《阿细跳月》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激活”其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热情,在聆听、学习、自舞、欣赏、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极大地激活了学生对舞蹈的审美情趣。

六个班竟然创编出了11个民族舞蹈作品!虽说这些舞蹈作品都很稚嫩,很不成熟。须知这些学生已是五年级,平时在音乐课上是除了动嘴,其他均不想动的人,尤其是那些“小大男孩”;再者学生们对这些民族的了解,只是我在课上讲的“浮光掠影”。他们的表现让学校的老师们都叹为观止!甚至五(1)的学生竟然还举行了一个“我喜欢的民族舞”的主题队会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示了各自对这些民族舞蹈的喜爱与理解。这个中队会在我校“少先队主题队会展示”活动中,获得一致好评,让所有辅导员们大开眼界。由此学生对音乐课的喜欢就更强烈了。

四、舞蹈元素巧融入

有了学生喜欢的舞蹈律动作为歌曲教学的辅助手段,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借助多样新颖的方法,帮助学生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意境和情绪,从而让学生逐渐喜欢歌唱。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由于识字有限,有些歌曲的歌词难于理解和记忆。通过形象的动作,不仅使学生把歌词牢牢地记在心里,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处理。例如:《小雨沙沙》、《动物说话》……这几首歌曲时,结合歌词,通过形象的简单舞蹈律动

以及歌表演,学生们不经意就能记住歌词,背唱歌曲。

有了舞蹈导入律动做铺垫,在歌唱教学中,课堂也会更精彩。当然,舞蹈中的“动”只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学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唱歌教学中融入舞蹈 律动要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有时候就喧宾夺主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舞蹈元素,注重“学”、“乐”、“创”,那么音乐课堂必定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因为,这样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内心需要,学习是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是幸福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快乐丰满的!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合作学习去感染学生,营造促使学生心灵感化的坏境和氛围,激活我们的音乐课堂,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陳琰峰.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对学生身心的影响[J].学教学参考2010:(6)

[2]创意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2)

[3]苏春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7:(S1)

[4]葛玉婷.小学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5]吴晓春.谈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6]李野迪.刍议民族舞蹈的创新教学[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7]周力澜.谈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J].艺术教育2010年10期

[8]李海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探究[J].才智2009年04期

猜你喜欢

审美激发舞蹈
舞蹈课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