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线导管在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输液应用中30例分析

2020-09-10王星珍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4期
关键词:早产儿输液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线导管和外周留置针在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使用中线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方法:将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实验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线导管进行输液。结果:实验组在静脉穿刺总时间、置管次数、导管保留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线导管输液的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减少置管次数、延长导管保留的时间、减少静脉穿刺的时间、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保护患儿的血管,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护士工作量、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线导管;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输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midline catheter and peripheral indwelling needle in premature and very low weight infants. Methods: 60 cases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very low body weight infa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Results: The total time of venipuncture, catheterization times, catheter retention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rough peripheral vein in the midline catheter infusion of premature and low birthweight babie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insertion, extend the catheter retention time, reduce the time of the venipunctur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protect the patient’s blood vessels, reduce the patient’s pain and nursing workload and raise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atisfaction,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edial Venous Catheter; Premature Babies; Very Low Weight; Infusion; Nursing

早產儿是指胎龄在37周岁以下的新生儿,由于未足月其体重较轻,生命体征较弱,生殖、呼吸、循环、排泄和神经系统均未发育完善,因此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情况[1];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质量<1500g、胎龄<37周的新生儿[2]。早产儿和例极低体重儿吸吮功能及肠道功能较差,建立胃肠道喂养困难较大,需要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肠道外营养。中线导管又称中等长度导管(medial venous catheter or midline,MVC)是一条8~25cm的外周静脉通路装置,通常从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置入,其导管尖端位于腋窝水平或肩下部[3]。此项技术主要适用于小[4]儿、老年人[5]、以及输注血管刺激性和毒性大的药物[6],其留置时间一般在6-49天,价格适中,有效地避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本研究通过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使用外周静脉置入中线导管输液为患儿提供药物治疗和静脉营养,保护患儿的血管,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护士工作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60例,其中男婴33例,女婴27例;胎龄29~36周,平均胎龄33.15±2.23周,平均体重1.3±1.3kg。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静脉穿刺工作由同一护理团队完成。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②需静脉治疗;③静脉治疗方案大于6天。(2)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的;②使用腐蚀性药物;③对导管材料过敏的。

1.3方法 (1)操作方法。①实验组:摆体位,将患儿放在预热好的辐射台,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度,选择静脉及穿刺点,测量穿刺部位到导管尖端预期位置之间的距离和量臂围。消毒穿刺部位,建立无菌区,修剪导管,绷紧皮肤,以15~30度角实施穿刺,见回血,稳定住穿刺针,将导引套管向前推进进入静脉,撤出针芯,置入导管到预定位置,撤出导引套管,撕开导引套管,检查回血和冲管:抽回血,安装输液接头或肝素帽,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在敷料上注明:置入日期、时间,血管通路工具的规格及长度,置入者的姓名。并在患儿的病例中记录置管流程,导管置入的血管、长度。②对照组:摆体位,扎止血带,选外周浅表静脉,茂康碘消毒2遍,嘱病人握拳,绷紧皮肤,用安全留置针以15~30度角实施穿刺,见回血,再进0.2CM,把套管和针芯分离,将套管送入血管内,回撤针芯,开调节器,无菌贴膜固定,在贴膜注明置入日期、时间、置入者的姓名。

(2)护理方法。①对照组的护理:按留置浅表留置针的常规进行护理。②实验组的护理:置管前要告知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置管时严格做好皮肤消毒和无菌操作,同时动作轻柔,防止发生感染,并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输液前要进行回抽回血,见回血后再进行脉冲式冲管,然后再接液体;输液结束后先用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然后再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每天要观察中线导管穿刺处是否有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每周更换敷料和肝素帽1次,如有敷料污染、浸湿、卷边、穿刺处渗血渗液情况或肝素帽有残留血渍、药渍等情况,应立即更换,更换时要注意無菌操作,防止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同时注意观察有无静脉炎等并发症。

1.4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的置管次数;保留导管的时间;静脉穿刺的总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率等指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P<0.05时,进一步作均数的两两比较用P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_x±s)表示,以P<0.05判定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静脉穿刺总时间、置管次数、导管保留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因为吸吮功能和胃肠道功能较差,需给予静脉营养,而且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的血管管径小且薄,在使用外周留置针浅静脉穿刺输液时,由于药液刺激,导致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在72~96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且容易出现静脉纤维化、静脉炎、血管塌陷、沿血管走向的皮肤颜色改变、疼痛、静脉穿刺困难等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情况。为了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害,保护血管就成患儿输液的关键问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线导管目前大多数是在小儿、老年人等使用,本研究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线导管应用于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上,为患儿提供药物治疗和静脉营养。通常选择在患儿的肘下0.5~1cm处插管,从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导管的尖端位于腋静脉,腋静脉血管管径粗,血流量大,药物可以快速稀释,从而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中线导管留置时间在6~49天,可以满足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整个住院周期的输液需求,达到一次穿刺,完成治疗的目的,从而减少了反复穿刺产生的耗材费用,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伤,减少患儿的痛苦,减少护士反复穿刺所花的时间;同时中线导管采用医用高级硅胶材料,柔软性好,生物相容性高,无任何刺激,不会损伤血管内膜[7],而药物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的速度比较快,药物pH值和渗透压对静脉的损伤比较小,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中线导管的管道较外周留置针的管道长,故不易发生脱管。

综上所述,外周静脉置入中线导管输液的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减少置管次数、延长导管保留的时间、减少静脉穿刺的时间、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保护病人血管,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护士工作量、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丹, 黄功利. 32例危重早产儿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 2015, 28(40): 169-170.

[2] 刘永戌, 沈婷, 盛楠, 等. PICC团队在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中的作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9, 5(6): 5-8.

[3] Gorski LA. 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 Ins, 2011, 34(18): 109-109.

[4] 纪鑫, 高俊芳, 刘秀静, 等. 中等长度导管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7, 10(40): 354-356.

[5] 周劼. 老年神经胶质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线导管输液的临床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5(32): 555-557.

[6] 倪思康, 袁征. 一例中线导管应用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护理体会[C]. 第三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7: 295.

[7] 孙娅萍, 武昆利, 张敏, 等. 中长度导管与PICC在传染病临床应用现状比较[J]. 皮肤病与性病, 2017, 10(39): 385-38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金项目(Z20180180 )

作者简介:王星珍(1977-),女,广西柳州人,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普外科临床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早产儿输液护理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颈枕输液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