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与防治
2020-09-10夏开梅
【摘要】目的:分析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且提出相关防治方法。方法:根据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分类,从胃肠道、肾、血液以及神经等角度分析,对不同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且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结果:不同铂类抗肿瘤药物所能够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差异。早期药品不良反应较多,新一类的铂类药物以结构转变的方式,相对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仍然需要结合患者用药情况予以针对性预防。结论: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反应或轻或重,其防治的方式也具有差异性特点。需要在细致分析铂类抗肿瘤药物特点的基础上,真正发挥防治的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防治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4-00-02
肿瘤患者死亡率较高,铂类药物作为一种独特结构的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发挥着重要影响。但是实际药物应用期间由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及整体治疗的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临床治疗期间需要正确且全面认识铂类抗肿瘤药物,分析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科学控制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章将根据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分类,从胃肠道、肾、血液以及神经等角度分析,对不同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且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现总结内容如下。
1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
1.1胃肠道毒性 (1)铂类药物对增值旺盛的胃肠道上皮细胞能够发挥一定的抑制效果,故而基本所有的铂类药物在应用期间,均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刺激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包含黏膜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等,甚至一些患者会出现血性腹泻症状。(2)药物中顺铂常见的应用后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多在用药后1~2h出现;卡铂胃肠道反应较轻,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恶心、呕吐;第三代铂类药物奥沙利铂与洛铂服用后的胃肠道反应最轻,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随着新型铂类药物的研究,铂类药物的胃肠道毒性也在逐步降低。
1.2肾毒性 (1)铂类药物肾毒性反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铂元素在肾脏中沉积所造成,差异性的铂类药物中,其所能够形成的铂元素沉积情况也会有所差异,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也会有所不同。(2)药物中顺铂的肾毒性反应最为严重,其原因在累积性与药物剂量相关性肾功能不全[1]。一般药物应用剂量下,易于诱发肾小管损伤症状,多在患者用药后10-15d出现。反复高剂量治疗方式下,会造成持续性轻中度肾损伤症状的发生。(3)卡铂作为第二代铂类药物,其能够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轻于顺铂[2]。卡铂和肾毒性药物合并应用的情况下,会增加肾毒性反应,药物应用的剂量需要适当予以调整。奥沙利铂、洛铂等作为第三代铂类药物,其所能够形成的肾毒性反应显著下降。奥沙利铂用药后24h能够从尿中排泄,故而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癌症患者而言,需要尽量选择奥沙利铂,降低药物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血液毒性 (1)铂类药物所能够形成的血液毒性反应,最为常见的即为骨髓抑制,患者多具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3]。顺铂血液毒性比较严重,且能够产生较为显著的骨髓抑制效果,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卡铂的骨髓抑制效果更加明显,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同时,血小板数量也会有所降低。患者治疗期间14~28d白细胞数量呈现出最低状态,后续2~3周左右能够恢复正常。(2)奥沙利铂在单独应用的情况下,所诱发的骨髓抑制比较少见,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较为明显,且血小板的减少与患者药物应用的剂量紧密相关。在药物剂量低于90mg/m2的情况下,未见血小板降低情况;在药物应用剂量处于135~150mg/m2期间,血小板有所降低;在药物应用剂量在175~200mg/m2之间时,血小板降低发生率明显提升[4]。洛铂的血液毒性和奥沙利铂有相似之处,在洛铂剂量限制性毒性中,血小板降低比较显著。在应用铂类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液毒性反应。
1.4神经毒性 (1)铂类药物的神经毒性指的是大面积杀死癌细胞期间,难以避免会对正常神经细胞产生影响,致使政策神经细胞坏死、凋亡等[5]。患者多具有中枢神经毒性、外周神经毒性以及植物神经毒性反应等临床表现。顺铂的神经毒性反应主要为神经末梢障碍,患者感觉迟钝,且会出现头昏、耳鸣等临床症状。卡铂的神经毒性反应相对较小,症状较轻。(2)奈达铂多易于诱发耳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如听力下降、耳鸣等。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反应则比较明显,常见反应包含呼吸困难、感觉障碍等,但是持续时间不高于7d。
2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
(1)胃肠道毒性的防治。①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药主要包含雷莫司琼、格拉司琼等,起作用机制在于选择性阻滞5-HT3和中枢神经系统感受,降低铂类药物所诱发的消化道反应。②多巴胺受体拮抗药物也是常见的胃肠道毒性反应防治药物,能够达到止吐的作用。常见的药物还包含地塞米松等,能够延迟症状发生的时间。(2)肾毒性防治。①提前喝水、输液的方式下,能够减少铂元素在肾脏中沉积。应用呋塞米等利尿药物,也能够达到预防的效果。②硫代硫酸钠与顺铂的融合,能够降低顺铂的活化程度,减少顺铂在肾小管中的吸收量。临床治疗中还可以应用有机晒制剂、谷胱甘肽等达到保护肾小管的作用。(3)血液毒性防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用于持续化疗的患者,推荐剂量为5μg/(kg·d),通常在化疗后24~48h服用[6]。近年来肿瘤治疗期间联合应用中药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归脾汤、龟鹿二仙汤等,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神经毒性防治。当前抗癌药物的神经毒性机制尚未明确,但是在应用钠通道阻滞药物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情况下,能够降低患者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同时,可以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改善患者中毒症状。
本次研究中发现不同铂类抗肿瘤药物所能够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差异。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反应或轻或重。早期药品不良反应较多,新一类的铂类药物以结构转变的方式,相对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仍然需要结合患者用药情况予以针对性预防。根据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特点,其防治的方式也需要差异性展开。实际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在细致分析铂类抗肿瘤药物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进而真正发挥防治的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国帅, 王庆鹏, 刘治芳, 等. 具有光动力学活性的四价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1(02): 21-32.
[2] 周明勇, 郑咏池. 2011年–2014年成都市21家医院铂类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 华西医学, 2017, 32(08): 1247-1250.
[3] 谭书想.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耐药机制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J]. 中南药学, 2015, 13(05): 517-520.
[4] 高雯雯, 譚洁, 吴锦昌, 等. 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在晚期食管癌中的临床评价及Polι对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J]. 肿瘤学杂志, 2015, 21(02): 151-156.
[5] 王迪, 魏岚, 刘希, 等. 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对人肿瘤细胞中核苷酸代谢的影响[J]. 西北药学杂志, 2015, 30(01): 59-65.
[6] 陈慧英, 赵志刚, 王莉文. 北京地区26家医院2011-2013年妇产科铂类抗肿瘤药使用情况分析与比较[J]. 药品评价, 2014, 11(16): 24+26-27.
作者简介:夏开梅(1981-),女,汉族,本科学历,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