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状及特征及预防干预措施探讨
2020-09-10柳青
柳青
【摘要】目的:探究中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例家庭中的20例中学生进行随机抽选录入其中,愿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符合标准的13名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析其视力不良状况,探究其流行现状和干预方式。结果:在13例中学生中,共有10例中学生的视力不良,不合格率为76.92%;而在所有中学生中,不合格中学生没有接受过视力保护教育、日常护眼、护眼意识等指标相较合格者来说更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现代中学生培养时,应当着重于对中学生进行视力保护教育,并尽可能延长中学生的日常护眼时长并提高其护眼意识,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合格率,避免出现中学生视力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视力不良;中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2
随着近年来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群对智能手机、电脑和其他数码产品都有了较高的依赖度[1]。而近视是中学生中常见的眼科病症,这也成为了现代化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这种病症对于个体造成的影响较为广泛,现代医学结合研究人员对于这种现象具有较高的关注度[2]。故而本次研究中,探究中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将其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我校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间,对视力不良中学生的个体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对随机中学生进行研究,录入其中愿意接受本次实验的13例中学生,通过面对面咨询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中的视力不良中学生的护眼知识掌握状况,中学生年龄信息区间介于13~18岁,中学生平均年龄(15.1±6.9)岁,中学生中男女比值为3:10。纳入标准:所有中学生具有正常认知功能和机体功能;所有中学生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并由校医确认;不存在生命危险可耐受此次实验。排除标准:中学生存在其他禁忌症或实验禁忌因素;中学生缺乏正常认知功能;中学生无法接受后续随访调查不具有随访耐受性。所有中学生个体资料在纳入实验前,均由校医进行资料统计,确认中学生不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中学生的个体状况良好,具有随访耐受性,中学生的相关资料录入Excel表格统计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可比性良好(P>0.05)。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各项指标均选择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对所有视力不良中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在访谈完成后要求中学生接受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应当包括患者每日护眼时间、护眼方式、护眼意识,并了解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做好相应的咨询管理。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选择SPSS22.0 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校医本人开展,计量资料(年龄)选择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患者的视力影响因素)选择χ2值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统计学差异存在。
2 结果
2.1对比患者临床表现 在13例中学生中,共有10例中学生的视力不良,不合格率为76.92%;而在所有中学生中,不合格中学生没有接受过视力保护教育、日常护眼、护眼意识等指标相较合格者来说更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对于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每日没有进行眼保健操或其他护眼方式,并且在进行学习时出现不良坐姿或视觉环境较差,就会导致近视事件的发生[3]。除此之外,大多数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方面的教育,都缺乏足够的护眼意识教学,导致学生虽然具有极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自我的眼睛保护,这就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视力状况导致视力不良事件的发生。
首先来说,想要对中学生的视力状况进行改革,属于一个较为庞大的社会工程,家庭以及学校和相关社会中的组织都应当密切配合,积极分析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学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家长和学校应当首先转变自身学业至上的价值观,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积极的做出改变,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并使其拥有完善的人格,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说,才有积极的态度,使学生积极的面对不同的压力,通过有效调节自身的方式来改善视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使中学生具备足够的护眼意识[4]。
环境的改善对于减缓视力不良事件的发生来说有重要意义。在这种状况下,学校和家长都需要对学校和教室的环境采光进行调整,严格保证学生在学习时的采光环境,达到相应的标准。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中学生是学习还是玩耍,都应当尽可能避免长时间盯着单一屏幕的活动,这样能够避免光线的屏幕闪烁,对眼睛造成过度的不良影响,即使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学习,也需要在一定时间后休息10分钟,这样才有助于中学生的视力保护。除此之外,在进行环境设置时,应当尽可能选择白炽灯作为光源,这是由于节能灯和日光灯相较于白炽灯来说闪烁频率更低,所以更容易引起近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酌情增加一些维生素类的食物,主要选择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维生素类的药物,但具体用药或方式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学校和家长需要为学生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每日需要保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视力效果。
中学生在进行视觉保护时,需要发展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这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的视力保护课程,或制作视力保护的相关展板,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视力保护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损伤眼睛的活动,例如不在昏暗的环境下看书、看电视等,也不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屏幕或久坐在电脑前,每日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眼保健操,多参加室外活动等。在这种基础上学校、家庭、学生三个方面都需要增加互相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多方努力的方式来保证中学生的视力健康,使现代中学生的视力状况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在对现代中学生培养时,应当着重于对中学生进行视力保护教育,并尽可能延长中学生的日常护眼时长并提高其护眼意识,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合格率,避免出现中学生视力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做好中学生日常护眼的意识培养,提高学生自我眼睛保护的积极性,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代中学生的视力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兰华, 赵鸿玉, 李伟强. 长春市西部地区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流行现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24): 176-177.
[2] 王宏, 贡东卫. 2012年~2016年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状况分析[J]. 吉林医学, 2019, 40(02): 294-295.
[3] 郭庆奋, 王雪红, 陈小嵘. 泉州市市直属小学生2005—2014年视力状况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8, 24(06): 49-51.
[4] 沈明珠, 冯佳茜. 常熟市中小学教室采光照明与学生视力不良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 2018, 39(10): 1577-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