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中真相和谎言的对立统一
2020-09-10李梓祥
摘要:日本电影《罗生门》,被誉为有史以来世界十大电影作品之一。电影《罗生门》以其事件的真相难以准确地认定,而被人们视为“各说各话的难解之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出发,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视角下解读《罗生门》中暗含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是有限范围内的真理,这一后现代哲学理念。
关键词:黑泽明;罗生门;唯物辩证法
一、《罗生门》的主观的真实
《罗生门》和《竹林中》是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后来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把这两篇小说加以组合改编,并1950年拍摄为电影《罗生门》而轰动世界,成为20世纪世界电影的经典之作。人们在看了电影《罗生门》之后,总是有种种猜测、推理和评论。人们不仅在人物的评论上差異很大,在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上无法统一,而且连事件的真实经过,事件的真相都难以准确地认定,这是读者和观众最感困惑的地方。
黑泽明的电影是以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的情节事件为主干,以小说《罗生门》中的个别情节和环境作为电影叙述的背景。电影《罗生门》中,有许多“不可信的”叙述者。在一桩杀人命案的审讯中,大盗多襄丸、武土的妻子真砂都说自己是凶手,武士的鬼魂则表明武土是自杀身亡,在气绝之前,插在胸口上的那把短刀被人拔走了。自称是目击者的樵夫则说武士死于大盗的长剑,他根本未见过夫妻俩提到的那把短刀。每个人的叙述相互矛盾,武士是谁杀死的?凶器是什么?每一个人的陈述都是站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利益的角度,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隐瞒和歪曲了事实。
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的真理
在电影《罗生门》中,观众很想要从主人公的叙述当中得知故事的真相是什么。因此,“这一事件的事实真相是什么”就成了一个人们不断追问的谜语。而这种提问想要追寻是一个一元的、最终的、肯定的答案。这种提问的背后,就是想通过一句话、一个定义来轻松地说明某一事物的本质,而一旦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永远地把握住了这一事物的真理、真相。这就是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本质主义总是要追问:“美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并且面对这些问题,也总是要用一个定义来加以说明,以为这就是真理。其实,这些定义大多是“片面的真理”。
本质主义是人最常有的思维方式。但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具有其辩证统一性,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多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它同其他事物永远处在普遍的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要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需要从整体出发,发现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避免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说:任何事物自身不能说明自身;只有通过他者才能够说明它。例如,要解释“母亲”这一概念,就必须通过潜在的“丈夫”和“子女”来说明她、证实她。没有丈夫,就谈不上生孩子;没有孩子,就只是女人而不是母亲。所以,母亲这一概念既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又意味着存在普遍的联系。此外,母亲这一概念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任何女性,不是生下来就是母亲,她只是母亲的女儿;她一旦结婚生下子女,她才是母亲;随着年龄增长,她还将成为母亲(子女)的母亲;在她的人生过程中,万一她丧失了子女,她就不是母亲了,只能说她曾经是母亲。父亲的概念同样如此。
面对处于“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的世界和事物,想通过一句话所下的定义或结论来界定它,把握它,是不太现实的,即便你从某一方面对于事物的真相(本质)进行了界定,这种界定和判断命中注定是片面的,是以偏概全的,也是无意义的。对于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同样如此。你站在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立场上看,都有一定的真实性、真理性,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虚假和谎言。黑泽明在实际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参深刻地理解事物和真理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电影《罗生门》对人物关系和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上,不去试图给予好坏的评判,而是通过各种主观性的叙事中,同一个事件经过不同的人物的叙述,使案情变得扑朔迷离,使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使人物的品性显得复杂、诡谲。这是黑泽明在洞察到的真理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尝试消解“二元对立”,排除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事实的真相,要消除一切差异去看待事物、现象和人。只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只有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观察对象,才不被偏见、成见、谬见所蒙蔽。
三、结论
多年来,人们为传统的一元化本质观的思维方式所蒙蔽,总是以世俗的眼光去探讨《罗生门》中所谓的“事实的真相”,总是认为这个故事中,“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并想通过“事实真相”竭力去给故事或人物加载某些道德上的评价,想在人物中区分出谁善谁恶、谁对谁错、谁高贵谁卑贱等等。这种思维方式,是后现代哲学所反对的、竭力避免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人类思想的根系是多元化的、动态的、异质的;差异性是普遍的原则。“根状茎”的思维方式强调思维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是朝着多向流动的而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既没有开始,又没有结果。黑泽明所要表达的哲学理念是:真理都是相对的,任何真理只是有限范围内的真理;没有绝对的、客观的真理。正因此,《罗生门》没有对事件和人物表现出情感方面的倾向性,也没有做出道德上的结论。黑泽明通过自己的作品,制造了关于人性的一个最大的、永远无解的悬念,而这种基于事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下的悬念使得《罗生门》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参考文献:
[1]邱紫华,陈欣.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8(05):70-77.
[2]丁璞.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7(05):49-51.
[3]李少军.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3-5.
作者简介:李梓祥(1994.08-),男,安徽六安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