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齐时期石窟造像艺术
2020-09-10薛青松
摘要:北齐仅仅经历了六帝二十八年,然而,在这一短暂的朝代中却出现了对佛教的极度崇拜。即上至王宫权贵,下至普通地方官吏,庶民百姓无不争相礼佛,新建寺院、建造佛塔,凿窟造像。据史料记载,在北齐统治时期的土地下,拥有寺院数达四万余座,僧侣人数达二百多万人。由于北齐与北周间的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财力和人力不断消耗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星星点点的北齐佛教造像之中,窥见到些许的造像艺术特点,其中以河南安阳小男海石窟为例。它即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又吸收了我国北方朴实敦厚的民放特点,将来自各方的艺术表达形式揉合一起,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形式,为隋唐的佛教造像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北齐石窟,造像艺术,小南海石窟
一、石窟造像的分布
北齐文宣帝时期都城为邺(今河南安阳北),后来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政治中心逐渐转移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因而北齐时期佛教石窟造像大致集中于邺城附近。除了响堂山和天龙山以外,甘肃麦积山也有石窟留世。除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散落在两地的中小型石窟造像碑。其中距安阳西南大约25公里的小南海石窟,现有东、西、中三窟分布。其规模、造像风格大致相同,以中窟最为完整,雕刻技艺最高。其门额上有书题记:“大齐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岩。并于石窟旁修建宝山灵泉寺。寺中尚保留完好的唐代佛塔,建筑风格不仅保留北齐建筑的风格同时还依稀可见唐代修缮后的痕迹。
二、造像题材的变化
不同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题材的转变上。北齐时期的造像题材主要是以竖式三世佛(过去、未来和现在佛)为主。此外,横式三世佛(释迎、阿弥陀佛、药师佛)也为数不少。在散存的造像碑中还出现了以弥勒佛为中心的特殊布局。这种布局既是按照当时流行的佛学观念安排的,又是这个时期宗教信仰的明显变化的真是反映。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儒、仙,道思想的渗入。同时中国传统的神话题材往往也被刻画在石窟或佛碑上,同佛主一样起着引导灵魂升天的作用。
三、窟形与装饰的时代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风尚等方面的潜移默化,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地起着变化。这直接影响到佛教造像的窟形与装饰,使之烙上了某一时代的印记。佛座一般较矮,并出现了椭圆形的仰覆莲束腰须弥座,显然是向唐代的圆形仰覆莲台座的一种过渡。这样的窟形与装饰,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北齐石窟造像艺术的时代气息。
四、形象塑造的艺木风格
北齐佛教所塑造的形象,总的说来是体现我国北方民族那种淳朴健壮的形体美。北魏的严肃神秘的秀骨清相已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向唐代以形写神、丰满健美的过渡。北齐天保年间建造的安阳小南海石窟,
本尊头手已残,身着敷搭双肩式袭袭或褒衣博带式袭装,胸部微隆,宽稍溜,结聊肤坐于长方形台座上或跳足立于覆莲座上。体态较瘦削修长。武平五年建造的林县哄谷寺石窟,本尊头手已残,肩宽平,胸部隆起,
身着敷搭双肩式袭装,内着僧袄支,衣纹下垂偏右,衣褶稀疏多弧线,枷跌坐于方形束腰仰覆莲须弥座上。体态较丰满健壮。
五、雕刻技法的民族化趋势
我国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商周时期装饰意味的浅刻和秦汉接近写实的深难,直接影响南北朝大规模佛教造像艺术。北魏对期的造像多用直平刀法,衣纹线条较硬。衣纹,披巾垂直并行,转折处的角度近似直角、棱角分明,呈现规律化的直平阶梯式的衣褶。北齐工匠和雕刻艺术家在吸收外来艺术因素的同时,继承了中国雕刻艺术的传统,使两者融会贯通,雕造的佛教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化趋势。北齐造像是在北魏造像的艺术基础上发展的,因而仍保留不少平直刀法。如安阳小南海石窟,人像衣纹仍保留平直生硬,衣褶呈阶梯状,外轮廓洗练,面容、身材清瘦秀美的某些特征,但较之北魏已经圆润多了。漫圆刀法和圆刀法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北齐佛教造像的雕刻技法,除了受外来的佛教艺术的影响外,还受到诸如商周青铜器雕塑艺术、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刻镂艺术、楚墓帛画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塑造艺术、汉代画像砖艺术的影响,与汉族固有的艺术传统逐渐融合。经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到北齐造像,呈现着雄浑而带巧丽,刚劲而带柔和的特点,创造出佛教艺术新的意境。
通过对北齐佛教造像艺术的初步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从题材的选择,窟形与装饰、形象的塑造,还是雕刻技法上。北齐佛教造像艺术已出现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的纯朴特征以及北齐独特的艺术与传统藝术,在交光互影的关系中,均较之北魏融合得更加得体,为隋唐各种艺术的融合,为佛教艺术达至鼎盛时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北齐佛教艺术有着它的糟怕之处,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但它具有现实主义的美学因素。具有人类劳动创造力的客观的审美价值,是一宗坚实厚重的应当继承发扬的艺术珍品。
作者简介:薛青松(1995.1—),男,汉族,籍贯:辽宁沈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