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维持无炎症期
2020-09-10栾方堃
栾方堃
摘 要: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紊乱,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周期性复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克罗恩病患者的肠上皮细胞,并将其与小鼠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了肠道干细胞的新陈代谢是由线粒体(一种胞内能源站)促进的。本文对克罗恩病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克罗恩病;干细胞;潘氏细胞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克罗恩病是一种罕见病。与其说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相伴一生的生活方式,有此自身紊乱的人士都有希望长时间无症状地进行生活。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紊乱,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周期性复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一个研究小组已经在微观水平上发现了一种标记物,可以用来识别今后会高概率出现炎症复发的患者。有了这一预测,更可能在早期阶段采取治疗措施。肠道干细胞的新陈代谢是由线粒体(一种胞内能源站)促进的。慢性炎症过程抑制细胞的新陈代谢,并导致干细胞的功能丧失。在与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和巴黎大学的合作中,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克罗恩病患者的肠上皮细胞,并将其与小鼠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了这种联系[1]。
1 干细胞与潘氏细胞(Paneth cell)的相互作用
干细胞对于组织的维持和再生是必不可少的。肠道内的肠道干细胞与潘氏细胞混杂在一起。所谓的潘氏细胞,负责局部免疫防御,并创造一个干细胞可以生长的环境,因此被称为干细胞微环境的守护者。克罗恩病患者的潘氏细胞较少,而且功能受限。研究组研究了潘氏细胞改变的原因,并试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干细胞代谢的重要性。除了小鼠研究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活组织检查,对干细胞微环境进行了仔细的特征化分析。6个月后,患者再次接受内窥镜肠道检查,重点关注炎症迹象。
2 通过观察干细胞的表现来预测克罗恩病的复发
研究表明,在那些6个月后出现炎症复发症状的患者中,干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尤其普遍。
“这些干细胞微环境的变化是炎症过程的早早期指标。因此,干细胞微环境的表现可以用来评估小肠原发病变部分切除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这为治疗干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起点”TUM营养与免疫学教授Dirk Haller解释说[1]。
3 恢复干细胞功能
在人类和小鼠模型中,潘氏细胞和干细胞的改变与线粒体功能的下降同时发生。了解线粒体呼吸作用降低会导致干细胞微环境改变后,研究人员使用了二氯乙酸(DCA),这是一种用于癌症治疗的物质,可导致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增加。DCA诱导的细胞代谢的改变能够恢复炎症小鼠肠道干细胞的功能,肠道类器官实验——一种体外培养的类似器官结构的环境——证实了这一点。
4 延长克罗恩病无炎症期的治疗方法
“这些发现为延长克罗恩病的无炎症缓解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TUM维森生命科学学院的科学家、研究的共同作者Eva Rath说[2]。
未来研究的方向是进一步探讨DCA在动物模型和患者中的作用。一种代谢干预治疗对细胞的代谢进行针对性的改变,可以防止两种维护肠道屏障的细胞——干细胞和潘氏细胞的功能丧失。此法可能利于预防后续炎症的发生。
5 克罗恩病与新冠病毒:你需要知道的
新冠肺炎(COVID-19)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或受污染的物體表面传播。克罗恩病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这两种情况无关,但克罗恩病患者应注意COVID-19的某些因素。一个人的基础健康情况可能在此人面临感染COVID-19风险中发挥影响。此外,一些治疗方案,如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增加如COVID-19在内的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患有克罗恩病的人应该和他们的医生沟通他们的治疗方案,但是除非医生建议,否则不应该自行停用任何药物。患有克罗恩病的人是否有更高的COVID-19风险?患有克罗恩病的人应该向医生咨询他们的药物是否会增加COVID-19的风险。克罗恩病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每个人。一些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轻微到中度的症状,而其他患者中,症状可能会相当严重。目前,没有严重炎症、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没有营养不良的IBD患者与一般人群的患病风险大致相同。发表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文章指出有证据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有IBD的人群感染COVID-19的总体风险没有增加[2]。
然而,一些克罗恩病的疗法可能会调节或抑制免疫系统,这可能会增加个人感染风险。这些药物
包括:
· 类固醇,如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
· 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
· JAK(Janus激酶)抑制剂药物,如托法替尼
· 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HF)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戈利木单抗和阿达木单抗(译者注:这些都是针对众多自身免疫性或称炎症性罕见病的药物)
· 其他生物制剂,如维多株单抗和尤特克单抗(这些是针对TNF之外靶点的克罗恩氏病药物,为以上所有免疫介入不应答的患者提供替代治疗)
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可能有更高的感染及其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然而,服用这些药物的人不应该停止服用,除非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美沙拉嗪,并不会抑制免疫系统。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的一份研究指出,美沙拉嗪理应不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服用这种药物的人应该继续用药。然而,对于调节免疫系统的药物,研究人员不建议医生在病毒大流行期间开具新的处方或增加其剂量。
6 症状和并发症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指出,COVID-19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和气短。这些症状可能在感染后2-14天出现。COVID-19主要影响呼吸道和呼吸系统。它可能会引起其他类似于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或流鼻涕,以及全身疼痛和发冷。一些病例中,COVID-19患者会出现消化问题,如恶心、呕吐或腹泻。这些症状可能与IBD的迹象相似,可能会让IBD患者觉得疾病发作了。其他迹象和症状可能有助于区分这两者。COVID-19也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这些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部压迫感;意识模糊;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被他人唤醒;嘴唇和脸上失去颜色或出现淡蓝色。
严重的反应更可能发生在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中,包括65岁以上的人群和其他健康状况的人群,如:肺部疾病、中度至重度哮喘、心脏病、糖尿病、严重肥胖、慢性肾脏或肝脏疾病。此外,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更容易受到感染。这些人包括吸烟的人,有免疫缺陷的人,或者正在接受癌症治疗的人。任何注意到自身出现严重症状的人都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7 预防
有许多一般的预防方法适用于所有人,包括克罗恩病患者。一般的预防提示包括:规范洗手,用温水和肥皂,并涂抹肥皂至少20秒;当没有肥皂时,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洗手液;避免用未洗手的手触摸嘴巴、眼睛或鼻子;避免与生病的人有任何亲密接触;实践物理距离,以助于减少病毒的影响——这包括在公共场合互相保持至少2 m的距离;对经常使用的物品表面进行消毒;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打完喷嚏后立即把纸巾丢掉。此外,有任何疾病症状的人,甚至只是感冒或流感等普通疾病,都应该呆在家里。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也指出,检测显示COVID-19患者的粪便中存在活病毒RNA。因此,他们建议使用公厕要谨慎。CDC现在建议人们在公共场合使用布制面部防护,特别是当场合中很难遵循其他物理距离措施时。在公共场合戴口罩有助于减缓SARS-CoV-2的传播,但它不能代替其他措施,如身体接触和规范洗手。服用特定克罗恩病药物的人可能需要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例如,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士应进一步降低感染的风险,方法如下:尽可能呆在家里;储备药物、食物和其他物资,以备几周之用;避免人群、公共区域、以及任何可能与他人有亲密接触的地方;重要的是,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不应该停止自行服药,除非医生做出明确的指示。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症状发作,這可能会给免疫系统带来额外的压力。个人应该咨询医生,并遵循他们的具体指示。
8 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SARS-CoV-2病毒或COVID-19的疫苗或治疗。因此,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非常重要。任何认为自己有COVID-19症状的人都应该和他们的医生谈谈。在家休养,有助于防止感染的传播。虽然没有直接的治疗,但采取措施控制症状仍然很重要。重度病例中,氧气疗法可能有助于防止呼吸困难的人出现其他并发症。在严重症状导致呼吸衰竭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机通气来保持体内足够的氧气。利用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治疗方法和疫苗。
9 何时寻求医疗救助
任何怀疑自己患有COVID-19的人应该在就诊前致电医院,与医院预约可以使医院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任何有严重症状的人,如气短、胸痛或皮肤发青,应立即就医。
10 结语
在许多情况下,克罗恩病患者感染COVID-19的风险并不比普通人群大。然而,患有严重炎症、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或服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的人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总的来说,对于克罗恩病患者来说,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很重要,比如均衡饮食,避免吸烟或吸入二手烟,定期锻炼。至关重要的是,在调整或停止任何治疗之前与医生沟通。虽然许多病例相对轻微,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康复,但任何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的人都应该寻求医疗救助。
参考文献
[1] 朱梦佳,王淋,杨慧萍.中医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9,33(1):74-77.
[2] 朱光建.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研究新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