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态度研究综述

2020-09-10邓航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

摘要:近年来,新闻头条上报道的自残等自我伤害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些自我伤害的背后,源于他们对于自身生命所持有的态度,从而生命态度成为当代学者重点的研究对象。而大学阶段是个体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关键时期,与生命态度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文章主要梳理了近六年来对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研究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使生命态度的研究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态度,生命教育

一、引言

敬畏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个人对于生命都有着自己的感悟。珍爱生命是常态,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也有不少的人选择离开世界来达到内心的解脱,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不乏大学生群体。大学时期,是三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经历会成为大学生形成固有价值观的基石。除了学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即将踏入社会的转型与竞争,使不少大学生无法承受,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对于整个社会,这无疑是一种警醒。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愈加受到社会重视。研究大学生的生命态度,可以使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有更清楚的了解,为高校面向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做出指导,从而建立起更积极的生命态度,保持心理健康。对此,不少学者投入到对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研究中来,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等有着重要意义。

二、生命态度的定义

生命态度是指人对生命所持的态度,即人对与生命有关的人、物、事或观念等的感觉,如何行动的描述,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倾向。[1]在近年来各学者对于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研究中,大多将生命态度与生命教育相联系,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对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主要将生命态度具体用理想、生命自主、存在感、爱与關怀、生命经验和死亡态度这六个方面的态度来综合表示,最终将大学生生命态度状况呈现出来,并且将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引导。生命态度总的来说分为积极生命态度和消极生命态度。

三、前人的研究

顾秋雨、王建芬等于2014年通过对大学生的生命态度调查分析,发现了生命态度在性别、宗教、年龄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持有积极生命态度即表现为得分高,得到以下的结论:男生生命态度总分高;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生命态度总分高;四年级及以上的大学生生命态度总分高;护理专业和文科专业学生总分较其他专业学生低。[2]同时也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男性相对女性来说更加理性,对于追寻生命意义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更加理性地分析,男性的生命追求相比女性更加具有现实性。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倾向于将神圣的宗教思想融入自身的信念,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有着更积极的生命态度。以及年龄大的大学生,经历了早期的迷茫以后,走向人生的成熟期,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积极生命态度,对于自身生命责任更加清晰明了。在对护理生和文科生进行分析时,参照了性别差异,认为这些专业上的差异也与性别数量上的差异有着明显的关系,女生多的专业使得这一专业的学生在生命态度上的积极性也低于男生多的专业。高金红,王建芬等于2014年对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生命态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生命态度皆处于中等水平,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中对于将医学生的生命态度加强教育给予了殷切的希望,也提出了重视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议,培养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加强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生命,全力以赴治病救人。邹兵,崔道伟等于2015年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高校生命教育中,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干涉,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性审视自我伤害现象,提升其生命意义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4]李娇娇和彭文波在2016年对于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应对方式做出了解和探讨。研究发现生命态度积极者越倾向于使用求助、问题解决等积极应对方式,消极生命态度的个体则越倾向于使用退缩、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与之前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5]可见个体的生命态度与其面对困难、应对问题的方式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李建玲、陈俊梅于2017年对生命态度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缩小为特定的犯罪大学生群体,由于研究对象特殊,便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剖析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热点事件当事人的犯罪心理,以及他们的生命态度,发现犯罪的大学生有着较为冷漠淡泊的生命态度。[6]这样的研究结果更加强调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建设积极的生命态度、不断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这样的方式来完成,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闫凤霞于2018年的研究建议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不能仅从问题出发,还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及理念,创设新的生命教育模式。[7]将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学二者结合,为大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旨在培养其积极的生命态度。杨彩霞、王微妙等于2018年着重调查了不同大学生对于自杀行为、安乐死等的态度,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其存在着差异,并且发现亲密好友数量在对自我伤害行为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指出拥有1到3个亲密好友的死亡态度较低。有一定的亲密好友,给予其积极的沟通支持,又不至于太多亲密好友而导致交流深度不够。[8]李晴、龚倩于2019年的研究中发现年龄、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个人水平、是否独生、生命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都会对生命态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9]

四、结论与展望

从大学生的生命态度研究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态度现状有了清晰的了解。在对其表面数据清晰认识的同时,也对其原因、影响因素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总的来说,根据生命态度的研究来指导生命教育的实施,大致分为高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开展相关的积极生命态度教育,将生命教育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紧密结合,突破传统式的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意识到生命健康等的重要性。家庭之中,父母的言论会对子女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应专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给予其正面的支持与鼓励,使大学生建立起更坚强勇敢的生命态度。于社会而言,公众媒体等应该加强生命教育的宣传,积极宣扬正面的生命态度,使大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建立起积极的生命态度。此外,仍有些不足之处需要弥补。 大部分学者的实验研究,均使用方便取样,选取同一个片区甚至同一个学校的大学生来进行调查,而且对于各个被试的文化背景等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当今时代,各个学科的发展已经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启发,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可以注重多学科的联系、多方法的综合。对生命态度的探讨既是心理学的领域,也可以是医学、社会学等研究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可以使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问卷法,也可以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方法引入,综合运用,得出科学结论,使大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生命态度,指导生命教育的实践。

参考文献:

[1]谢曼盈.生命态度量表之发展与建构[D].花莲:慈济大学,2003:119—144.

[2]顾秋雨,王建芬,高金红,诸志萍,王建明,崔焱.大学生生命态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4,28(8)

[3]高金红,王建芬,崔焱,顾秋雨,诸志萍,王建明.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生命态度状况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

[4]邹兵,崔道伟,韩慧,严发萍,谢杏利.高校大学生生命态度意义与目的积极心理学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32-1734.

[5]李娇娇,彭文波.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特征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6(2)

[6]李建玲,陈俊梅.犯罪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特征、成因与预防对策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29(3)

[7]闫凤霞.大学生生命态度调查及高校生命教育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1)

[8]杨彩霞,王微妙,王伟.大学生生命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校园心理,2019,17(2)

[9]李晴,龚倩.大学生生命态度的调查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3)

王科琴(1985-),女,汉族,四川省会理县,一级教师,文学学士,会理县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育

[1]作者简介:邓航,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