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式教学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结合

2020-09-10李阳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7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语文

李阳

摘要:现如今,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操控学生,而是重点体现“引导”二字,引导的主要方法就是提出问题。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这将令新时期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将例举几种初中语文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初中;语文

引言: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如果教师一味剥夺他们的权利,完成一些本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思维活动,那么学生最终是很难得到扎扎实实的收获的。问题式教学重新明确了师生课堂地位,也将思考问题的机会抛给了学生,只要合理设计问题,把握有效的问题提出方法,就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1.提出步步深入的系列性问题

理解一篇文学作品是由浅及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将自己总结好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直接背诵,那么语文教学则失去了最初的价值,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完整的。借助一步步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文章深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关键性作用。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笔者通过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反复研读文本,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读准字音、积累“一”“是”“绝”“白”等文言词的多层意思;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雪后奇景,体味文本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诵读,感悟作者遗世独立的品性和对故国的思念。以下是紧扣教学目标开展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在那里遇到了同样有雅兴的金陵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先请同学们读出金陵人的惊喜之情。

生:全体同学朗读。

師:金陵人如此热情,他们见到张岱以为遇到了知音,可问题是张岱又是怎么想的呢?若他做出回答,你觉得下列哪一种更合理?请结合文本阐述。(出示两种设计)

第一,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亦大喜曰:“知音也!知音也!”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第二,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心曰:“憾也!憾也!”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短暂思考后。

生1:我选第二种。张岱不是特别高兴,文中说他是“强饮”。

师:你很聪明,懂得扣住文本,还有吗?

生2:因为第一段说他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见到岛上有人,他恐怕有点儿失望。

师:能找到有力的文字支撑吗?

生3:“拉余同饮!”一句中看出我不是主动同饮的,是被动拉进来的。他们不完全是志同道合之人。

生4:我觉得张岱肯定挺失落的。这两个金陵人在岛上那么热闹,好像湖心亭就是他们的地盘了,所以,他赶忙应酬一下就跑了。(教师预料之外的回答)

该教学片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虽是大雪后出来赏雪,但张岱与金陵人的赏雪方式是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不同的[1]。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之处,笔者设计了先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来感受金陵人的“大喜”之情,然后再通过比较、想象作者回答的方式试着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而来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这一目标的解决也为下一环节揭开作者的精神世界埋下伏笔。这种环环相扣,紧扣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掌握问题的难易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体现出问题的价值,确保每一个问题均具有引导作用,其次还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解答能力出发,设计出靠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否则再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无法回答,也是毫无作用的。因为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强有弱,能够解答的问题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需求,控制好问题的难易度[2]。

笔者在执教《泥人张》一课时,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哪一个人物最有意思。

问题二:这些人物大致都做了同一个动作,细心的你们能找出来吗?

问题三:再读课文,细细探究揣摩“瞧”中隐含的深意。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问题一的提出令学生感到非常新奇、有趣,班级中任一学生都能找到回答点,只需言之有理即可,班内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点燃,学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问题二则需要学生通过信息筛选、不断比较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班内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找到,这个统一的动作就是“瞧”。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提出问题三,笔者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捕捉有价值的回答,又不失时机恰当地加以引导,慢慢的学生发现原来“瞧”这一字中既藏着人们的惊讶、赞叹、看热闹的心理又刻画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无所畏惧,遇事冷静的性格品质,同时将第4段和第5段结合起来,第6段和第9段结合起来还发现了对比和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学生的“思维快车”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坡度”上顺势而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精心设计问题群

要想让学生由浅及深的理解一篇文章,仅仅提出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教师需要设计“问题群”,也就是多个紧密相关的问题,按次序提出。每一个问题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这对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学生告诉笔者:他们想知道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山海经》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少年鲁迅对它这么感兴趣;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群:阿长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将这两者并列来作标题呢?问题群出来后,几乎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理清。

4.结语

总之,问题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必将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需要就如何设计问题,怎样把握问题的难度,如何巧妙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等关键要点展开研究,学会提问的艺术,提高教学的最终效益。

参考文献:

[1]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4(5):32.

[3]朱敏.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以朱自清《背影》一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4(1):73-74.

[3]李少珍.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116-116.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00)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初中语文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