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贫困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20-09-10张鸿观

新教育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心理

张鸿观

农村贫困儿童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家庭成员残缺不全,家庭亲情的缺乏等原因,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大部分儿童经受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这就使得他们出现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障碍,不少儿童表现出自卑、焦虑、自我封闭、孤僻、缺乏自信等多种心理特征,即在人格上的不健全和不健康。

一、农村贫困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情感冷漠,内心封闭。很多贫困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完整的家庭感情,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且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作为留守儿童不能跟父母正常沟通,情感冷漠。由于家庭贫困,亲情缺失,使得贫困生只能勉强处于温饱状态,在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下,内心自我矛盾严重,在公共场合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自我封闭,出现严重的交往障碍。往往不愿提起自己的困难,怕同学们看不起,因此他们内心极为敏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别人交朋友,独来独往。

2、情绪低落,攻击性强。由于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使得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无法正视困难和挫折,会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情绪长期处于低潮状态。这就造成他们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严重冲突,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尊心与强烈的自卑心理的冲突,消极对待人生和社会。有时候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内心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3、思想偏激,不善交际。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压抑了他们强烈的交往欲望,交际面狭窄,不善言谈,并且对身边经济条件好的个人或群体怀有“敌意”,认为上天不公。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农村贫困中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带有偏见,不能正确的看待、分析人和事。贫困儿童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与他们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矛盾,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极想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受挫感,增加内心的痛苦。

4、学习懒散,厌学严重。在学习方面,由于从小缺少优质的家庭教育,教育资源远远落后正常的学生,使他们在学习感觉到困难重重。因为家庭经济不好,所以家长更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早点走出学校帮家里干活,或者外出打工赚钱以补贴家庭的开支;再则受到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所以他们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差,由此产生厌学、弃学。还有就是一些学校和个别教师对贫儿童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错误和偏差,甚至歧视他们,这也是导致其厌学、弃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5、理想低迷,追求偏差。现在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使得不少的困难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资助是当然的,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能力,想着坐享其成,期待别人的施舍,没有向上的理想追求。

二、农村贫困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原因是有几个方面:个人成长环境、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的大环境等。

个人成长环境是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关键因素。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一个人成长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成功人士从小到大都是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农村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使儿童长时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很多儿童会沉迷于网吧或者整天忙于手机上的游戏,对学习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应试教育是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思想因素,由于家庭贫困,使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别的同龄人相比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进入学校后,因为基础差,在学习上跟不上大部分同学,成了后进生。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双重打击,情绪低落,加重自卑心理。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人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加追逐物质需求和物质享受,很多人一心向钱看,认为“钱是万能的”。以及“读书无用论”盛行,很多家长认为不管读什么书回来都是打工的,不如早早打工去。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对策

1、建立贫困儿童档案

认真记录好贫困儿童的家庭背景,向家长了解他们的各个方面情况,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父母姓名、外出務工地址、联系电话;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同时认真填写《贫困儿童情况登记表》,做到心中有数。

2、 成立“一帮一”和“手牵手”活动小组

具体分析每个贫困儿童基本情况,同时制订出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时间、内容、阶段性效果。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手牵手”活动。要求儿童之间团结互助,一起成长。让每个班级中的那些优秀学生给贫困真诚的帮助,不管是从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让贫困儿童切实的体会到,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还有似兄妹的同学情。

3、树立榜样,正面教育

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儿童自觉性非常强,自立能力非常突出,并且在道德品质和学业上成绩出众。发现了这些孩子后,及时树立标兵,让其他儿童学习身边的榜样。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班会及课余时间,对贫困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行为和心理上得到及时矫正。同时要求各班利用好班会课,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防患于未然。让老师充当贫困儿童的“临时家长”,因为贫困儿童的爸爸妈妈不在他们的身边,不能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用真诚的爱,去关心、关怀贫困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在这个校园里还有着胜似父爱和母爱的师爱,并在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5、学校与家长互动,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建立亲子有效沟通机制

(1)通过培训等手段转变父母教育观念,强化家长责任意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必须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向他们灌输情感和爱的培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逐渐增加对孩子的情感付出。

(2)探索建立父母和儿童的有效沟通机制,加强亲子情感交流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游戏获取贫困儿童的信任,让游戏成为沟通交流的桥梁,以构建友谊,逐渐消除贫困儿童的消极心理,再结合书法绘画展览、文艺表演等形式增加贫困儿童自信心,从而改善贫困儿童的人际交流能力。随着QQ、微信等通讯方式的普及程度较高,老师能够利用上述工具把贫困儿童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传输给其父母,让父母能够详细了解贫困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并让留贫困童与父母视频沟通,让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使其增强积极心理因素。

(3)优化学校教育模式,建立学校与贫困儿童家长交流沟通机制

学校是人的社会化的又一重要场所,尤其对于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目前来看,学校应淡化应试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开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儿童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及时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家庭心理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南南的困惑
家庭“煮”夫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恋练有词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