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教学改革反思

2020-09-10郭艳李宽彪

新教育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反思

郭艳 李宽彪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虽然进行了大量教学改革实践,但是教学改革是否取得预计效果值得深思,本文探讨了教改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学改革;专业课

引言

近些年来,高等院校各类教学改革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主要原因来自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焦虑。现在网络发达,网络信息众多,学习途径众多,不局限于课堂,这造成教师群体的焦虑。教师需要通过多变的授课形式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来获取知识,并补充一定的网络教学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忧,担心没有通过最先进的授课方式、学习方法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就业时得不到市场认可而遭受挫折。课程改革中确实有些核心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规模教改并不意味着所有课程都有必要进行改革,都能取得好的改革效果。

一、教改现状

教学改革始于“翻转课堂”,继而出现各种类型的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改革,例如“问题导向式”,“基于项目开发”等;教学形式改革,包括以线上教学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根据线上教学的需求又开发出众多网络教学平台,例如“雨课堂”,各高校开发的慕课平台等。各种过程性考核方法也随之出现。通过若干轮教改后,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参与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优于未参与改革或者以传统方式授课的班级学生。

二、教改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确实给高等教育注入了一些新活力,并且紧跟时代步伐,提出很多新颖想法。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进行众多改革后的授课质量和学习质量是否真的能够得到保证值得深思。以本人多年参与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来看,教改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众多线上或者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会耗费授课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线平台的使用。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该线上平台在学生提交平时作业或者测验时常会出现无法记录的情况,需要与技术人员多番沟通,非常浪费时间。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使用的教学平台可能存在不同,学生可能每学期至少使用两种不同的线上平台,花费许多精力后学习兴趣能否保持不变不得而知。另外,每年确实有一小部分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没有电脑,线上教学给他们的学习之路又增加了一层壁垒。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课改的初衷是因为众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不认真上课,教师希望通过各种过程考核和各种作业(每次课都有课前的预习作业和课后的复习作业,还会有章节小结考核作业等)来督促学生学习,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等的改革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学习这件事已经没有多少控制能力了。简单来说学生不需要考虑每天学什么,因为教师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他只需要去做就可以了。这使得学生自己没有办法自我掌握学习节奏。这样做,对于没有学习自控力的学生来说可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是我认为这不符合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成熟。通常被控制的越牢,人内心的反抗就会越强烈,这会带来其他一方面的一些危害。

3.知识碎片化。为了降低教学难度,理工科的众多专业课大量简化了公式推导,或者是通过PPT演示的形式快速展示一下推导过程。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推到公式比较枯燥,易引起学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内容要求信息多样化,推到公式会占用大量时间。为了给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教师会将整体分割为小部分,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到知识,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课堂上大量讲解一堆结论性知识而非逻辑;将多路径多方法简化为单一路径;只告诉表面事实,不能深入背后的原理,结果那种满足感会随时间很快幻灭,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糟糕透了。长此以往,知识不成系统,容易被遗忘;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思维与视野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反过来就进一步要求教师不能讲的太深,如此循环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教师看似教了很多知识,学生学习也看似变得简单容易,但学生其实并没有学到知识的精髓。类比精读和泛读,泛读再多,不如精读一册。有些导师指出刚入学的研究生水平还不如高中毕业生,也说明了学生本科阶段的认知没有提高,思维没有升级,知识技能仍原地踏步的问题。

4.多花样繁多的考核看似注重教学的每个步骤,要求学生每步都做到最好,整个学习过程都需保持在高水平,这不符合学习规律。知识体系是个整体,前面部分理解不到位时,整体学完时可能融会贯通有系统性提高。但过程性考核要求学生每时每刻保持高度紧张,忽略学习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容易引起学习疲累,可能无法持久。

三、解决方法

1.树立正确观念,求知没有捷径

应该树立这样的正确观念: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真正的学习应该是问题驱动式的。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即在学习之前,学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想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预先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边听边对照,边听边思考,并将迷惑不解之处记录下来,再去搜罗体系化的书籍,找到解决困惑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才会变得高效。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初定位学习目标,明确知识系统图(为什么要学),学完以后能力达到何种程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等。

各种教学改革,看似把求知难度降低,其实是把难度转移给教师,貌似学生可以轻松的学习,其实剥夺了他们专研的权利。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白不可能轻轻松松就精通一门知识,轻松意味着皮毛,无法深入,要深入学习就不会轻松容易。传授的知识如果未经学生自己思考必然不会长久。贪多求全的学习也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会让学生更加焦虑。真正成功的人是在自己领域内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经过多年沉淀,才能一鸣惊人。这才是解决知识焦虑的最佳方法。整个教育教学系统应该给学生传递并切实履行这种理念。

2.回归大学本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应不畏招生,不刻意挣排名,不为迎合市场,夯实自己的强项。教师不谄媚、讨好学生,授课不是为了迎合学生喜好拿到较高学评价分数,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该怎么考就怎么考;高校应给予教师足够的主导权,尊重教师;学生有选课自由,但也要有努力学习的勇气和毅力;学校不应为了所谓及格率要求教师放水,那样百害而无一利。

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教学形式。传统教学形式看起来老旧,跟不上时代要求,但是它的含金量并不低。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專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一般抽象、难懂,采用传统教学可以放缓课堂教学节奏,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去思考和消化知识。高等学校风气不浮躁,整个社会才能脚踏实地的前行。

参考文献:

[1]郭艳,李宏,李宽彪.工程认证背景下工程图学的教改探索[J].时代教育,2017(3):3.

[2]图雅.《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1.

作者简介:

郭艳,女,1980年11月出生,山西长治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微纳光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YBJG201949。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反思
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问题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