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熙 辞官只为乡村振兴
2020-09-10杨正熙
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黎平 县,山峦叠嶂、山水相连,自 古以来当地的侗族和苗族先民们以农耕 为生,很难改变贫困。扶贫干部杨正熙 和乡亲们通过不断努力,让家乡古老的 农耕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让乡愁不再 是回忆,也让家乡逐渐摆脱了贫困。 今年49岁的杨正熙是30年从洋洞 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1994年杨正 熙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地林业局上 班,正式跳出农门;七年后,他被任命 为林业局副局长,之后又陆续担任黎平 县一个乡镇的镇长和镇党委书记…… 20年间,杨正熙实现了父亲的期待。但 在这20年里,他也忧心地看到故乡的改 变一一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消失,乡愁 渐渐成了人们的一种记忆。“我们去到某个村庄,头一年去, 我们品尝某个品种的农作物做出来的食 品,感觉那才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但 第二年再去,发现这个品种没有了。”杨 正熙说,他想把这些当地的品种传承下 去,把好东西也留后代。因此, 2012年, 他辞去了乡镇党委书记的职务,当了一名 普通的科技特派员,开始搜集保存当地 些正在消失的农业物种。 三年时间里,杨正熙收集了近200 个农业物种,其中土生的稻谷品种就有 60多种,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这些种子都可以在他主持建成的黎平县 种子博物馆里看到。 杨正熙发现,要留住乡愁,除了收 集保护物种,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农村生 态环境的同时帮助农民致富。 远离贫穷的故乡,曾经是杨正熙的 父亲对他最大的期待,也是杨正熙最 初的人生梦想。他主动向县领导申请, 回到洋洞村成为一名扶贫干部,成立了 村民入股、集体分红的“有牛农业合作 社”,在他找到的200多个农业物种中优 选了6个稻谷品种,让合作社的农民以生 态农业方式进行种植,并利用互联网平 帮助乡亲们实现有机农作物的价值销 售,实现农民增收。 在杨正熙的倡导下,洋洞村恢复了 牛、稻、鱼、鸭共生共养的循环生态农 业模式,恢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让 青山绿水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杨正熙的带领下,洋洞村有上千 户农民加入“有牛农业合作社”。“以前 稻米110元/百斤,现在要400块了。”洋 洞村村民表示,虽然用传统的方式耕种 相对比较辛苦,但是这样更健康,稻谷 卖的价格也高。还有每年春耕季节,千 牛同耕的生态农业景象让很多游客慕名 而来,洋洞村的牛棚客栈和乡村旅游也 成為一'个农民创收的新亮点。 杨正熙说“我从这里长大,从这里 出去……不是一个人想逃离贫困的故 乡,而是想让故乡一起逃离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