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提问艺术

2020-09-10王晶

新教育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提问艺术教师

王晶

摘要: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对名著导读部分做了重新的规划和调整,将它作为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这使得名著导读部分的教学变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点,而这一难点的突破口则是名著整本书阅读。但名著整本书阅读课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沟通桥梁的设计。为了对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提问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将结合名师课例,在研究提问艺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名著整本书阅读应有的课程功能。

关键词: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师;提问艺术

倪文锦认为:“名著是经受时间考验,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人的内心情感,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具有难以超越的深度与广度,对人类发展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作品。”名著整本书阅读是当下名著教学的突破口,也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事实性问题占主流、问题碎片化和单一领域化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名师课例对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提问艺术进行研究。

一、名著整本书阅读课教师的提问困局

(一)事实性问题占主流

事实性问题是指那些比较容易在书中找到固定答案的问题,就是那些文章中人、事、时、地、物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且答案唯一,容易固化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名著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等其他阅读,它有着独特的课程功能,就如余党绪老师说的那样,“我理解的课程功能是‘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它所承担的特殊课程功能,决定了它的问题不局限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在《名著阅读思维: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学习品质》的教学课中,朱老师提问“你能把小标题补充完整吗?说说璎珞五号的路线图?”以及“请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海底两万里真神奇啊,有……有……”问题相对简单,学生能很快的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几乎不需要思考,降低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且记忆这样的事实性问题并不能影响学生的阅读。

(二)问题的碎片化

问题的碎片化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提出的一连串与文本相关但相互间并没有建立逻辑关系的问题。以匡老师《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确定阅读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四十七个章节的篇幅,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阅读任务。从文本方面来讲,包罗到文本的方方面面,巨细无遗。从教学目标来讲,完成了教学所预设目标。但从学生方面来讲,它对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匡老师站在整本书的角度上去设计问题,提升学生能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以章为单位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容易造成各章节之间的割裂,最后将各章节完成的问题拼接在一起,不能形成整体效力,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碎片化状态。

(三)问题的单一领域化

新课标建议教师重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联系,倡导读写结合。名著整本书阅读归根结底仍是一堂阅读课,且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只关注“读”而忽略“写”的倾向,更不要说在阅读课上融入其他学习活动,而名著整本书阅读正是整合这些领域的重要途径。可见整合领域问题在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课堂中操作性难度较大,教师为了顾及整节课实施的完整性以及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可能会顾及不到。

二、名著整本书阅读课教师的提问艺术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在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提问艺术可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期,而提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发挥教师的提问艺术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始终保持着对惯性思维的警惕。教师提问艺术的运用,还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有了明确的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一)任务驱动型提问艺术

任务驱动型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但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学生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在找不同的过程中发现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余党绪老师提出“在“景阳冈打虎”一节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在“斗杀西门庆”一节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好汉;此后的武松,却在“黑道”上越陷越深,到了“血溅鸳鸯楼”一节,终于堕落成虐杀无辜的暴徒。你认可这样的判断吗?那么,为什么你在阅读的时候却没看到武松的堕落?”这一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辨的问题。由于初中生在阅读文本之前,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过这本书,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文本时,会先入为主,带着自己的“成见”去阅读,加之作者施耐庵对武松的偏爱,学生很容易只注意到武松是个打虎英雄,而把其虐杀无辜的行径所自动美化,以支撑自己的观点。余党绪老师抓住了这一能够引起学生思辨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阅读文本后,适时地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质疑重读文本,打碎其对“英雄”的完人印象。

(二)关联型提问艺术

整本书阅读其信息之间是有关联的,常常是点与点之间的连接。所以教师在进行设问时,要注意到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独特性,研读文本,在文本中找到核心切入点,并围繞这个点辐射出若干点,建立起点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好地避免了问题的碎片化。余党绪老师的《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余党绪老师通过这一问题集群,很好的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使思维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提升。

(三)假定性论证提问艺术

假定性它原是戏剧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本文中,假定性指的是以假定的方式(手法、符号等)来表示特定的内容。余党绪老师认为“假定性论证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余党绪老师结合文本和学生的认知情况,从“火枪”一词入手使学生进行辨析,问题以“如果没有火枪,鲁滨逊能否征服星期五?如果滥用火枪,鲁滨逊能否征服星期五?”这种假定性论证方式。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分析论证的过程,就是他们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启示:

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给枯燥的语文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名著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中。对于教师来讲,名著整本书阅读给其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角色,教师要珍视这些角色,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发挥其作用,特别是课堂提问作用,由原来问题的单一化、碎片化、缺失化向多元化、关联化、细节化转变,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鉴赏、感悟能力。对于学生来讲,要积极地适应这种教学,热爱阅读,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敢于发现与质疑问题,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教材·教材·教法,2004(8).

[2]奚光蕾.蒋军晶阅读教学个案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3]余党绪.一人,一岛,28年,何以可能?——《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6):4-9.

猜你喜欢

提问艺术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三法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