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能图书馆研究进展综述

2020-09-10姚畅

启迪·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期刊联网图书馆

摘 要智能图书馆作为集最新技术于一身的新型图书馆,对图书馆服务提质、解放人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智能图书馆计量分析展开讨论,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分析得出智能图书馆研究的重点以及不足,提出以智慧引导智能,塑造个性便捷的新时代图书馆。

关键词智能图书馆 计量分析 综述

智能图书馆的概念由来已久,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图书馆概念也甄于成熟。2006年智能图书馆的概念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 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機结合和创新。[1]2013年,智能图书馆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WiFi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实现图书馆的图书感知、环境感知、人员感知,形成一个集服务与管理于一体的全方位、智能化的体验环境。[2] 2014年,智能图书馆的定义变为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集成构建智能化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一体化监控管理。[3] 2016年智能图书馆定义是以实现以人为本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它的特点是绿色发展、共享资源、智能感知。可以说,智能图书馆就是集现代科技之大成的新型图书馆。对我国智能图书馆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索智能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对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人力资源浓缩提质有着重要意义。

1.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知网 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发表时间截止到2020年9月28日,以精确检索方式检索主题为“智能图书馆”的文献,选择学科为图书情况和数字图书馆,得到样本数据982篇,经笔者筛选核查,发现大量描述“智慧图书馆”的文献和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学科方面的文献,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但实际上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智能图书馆旨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缓解图书馆人才匮乏问题,属于技术主导的模式,是由物的智能主导;而智慧图书馆则是由馆员和用户主导,是人的智慧能力驱动。如果说智能图书馆是微观层面的图书馆发展方向,智慧图书馆是宏观层面的战略目标,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样本数据难以采用。故笔者选择检索“(关键词:智能图书馆)OR(篇名:智能图书馆)NOT(主题:智慧图书馆)”的文献,发表时间截止到2020年9月28日,以精确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选择学科为图书情况和数字图书馆,得到170篇文章,经删除主题偏离“智能图书馆”的文献,获得有效样本165篇。采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和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样本论文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分析

2.1 年度趋势分析

3.1.根据检索结果,智能图书馆的研究应该从2006年开始,2006年至2010年的文献数量少,至2011年起论文数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而2018年有关智能图书馆的文献数量达到峰值,为26篇。笔者认为,2017年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爆发的“元年”,业界受到2017年1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制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的影响,自2018年起,智能图书馆研究也迎来最强浪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智能图书馆建设将逐渐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智能图书馆的研究日渐成熟,热力不减。

2.2来源期刊分析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有关智能图书馆研究的样本数据主要分布在112种期刊上,载文量1篇的期刊有92种,载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期刊有4种。,载文量最高的核心区的期刊有15种,约占期刊种类数的13.4%,载文量共计62篇,占所有论文量的37.8%。这15种期刊中,有9种属于图书情报类的期刊,6种属于信息科技类的期刊,这说明智能图书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物”的领域,也就是信息科技的研究对智能图书馆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著者分析

根据论文被引次数分析,陈鸿鹄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被引75次,居第二位,且这篇论文是本次得到的样本数据中发表时间最早的一篇论文,可以认为陈鸿鹄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是最早提出有关智能图书馆概念的人。而由陆婷婷所著《从智慧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向》被引次数达78次,居第一位,由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严潮斌所著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被引次数达71次,居第三位。对智能图书馆论文超过两篇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洛特卡定律,撰写2篇基以上论文的作者数为27人,远远小于总作者数的40%,所以可以判断国内智能图书馆研究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统计智能图书馆研究的作者机构,共涉及176家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各发文3篇,居第一。可以看出智能图书馆研究比较分散,现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研究机构。

2.3 关键词分析

通过SATI软件对样本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智能图书馆领域研究论文共涉及285个有效关键词,总频次为606次,平均频次为3.7次,低于平均频次的关键词有266个。频次达到4次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9个,占所有关键词的6.67%,出现频次达307次,占总频次的50.66%,因此,本次统计将这19个关键词作为智能图书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具体见表一。

通过对表一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智能图书馆的研究主要依托于物联网技术、RFID射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通过一系列新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加值,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关键词共现相似矩阵分校,现阶段智能图书馆研究高频主题为: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在智能图书馆当中的应用;智能图书馆为公共、高校图书馆服务加值;智能图书馆背景下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数字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等。

3.智能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著者分析可知,智能图书馆研究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方向分数,合作作者数也较少,缺乏学术上的碰撞。各领域合作不足,需要加强交流沟通。目前智能图书管研究主要在于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智能服务、运转模式、发展前景方面,对于智能图书馆与图书馆人才培养、阅读推广、资源优化等方面研究不足,研究方向过于单一。现阶段智能图书馆大多限于理论研究,少有实践经验,智能图书馆运转模型虽然已具端倪,但在缺乏大量有效实践经验的条件下,无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优化提升。

4.智能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4.1智能图书馆与物联网

根据智能图书馆研究高频关键词分析可知,“物联网”是出现频次仅限于“智能图书馆”的高频关键词,由此可知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现阶段若想实现“人”与“物”的互动交流,物联网技术至关重要。智能图书馆的智能化也是建立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各类感应设备,实现图书馆场景智能化、流通自由化、服务个性化、信息共享化等功能。现阶段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已初见成效,RFID技术使图书流通更加简便,解决了过去逐个扫条码的繁琐,实现智能读写;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借还书过程中,方便快捷。

4.2智能图书馆与人工智能

根据高频关键词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同样是智能图书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智能图书馆曾一度认为是“人工智能+图书馆”,虽然这个定义并不完整,但不可否认智能图书馆与人工智能之间关系密切。天津大学研发的AI“智图”机器人集机器人导航、地图构建、射频定位、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多项高精尖技術于一身,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图书盘点操作。物联网技术为技术支撑,人工智是连接技桥梁,智能图书馆将不再只是“人工智能+图书馆”的简单加法,而是将人工智能完全融入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形成智能的图书馆生态体系。

4.3智能图书馆与智慧馆员

智能图书馆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放人力,通过智能设备,时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无疑又产生人工智能取代人的恐慌。智能图书馆可以减少图书馆对馆员的需求,旨在用最少的人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但是智能的设备离不开智慧的引导。与此同时,新一代图书馆员——“智慧馆员”应运而生。集成各种技术与一身的智能图书馆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极高的复合型人才,智慧馆员更多的时候是负责设备运营维护、系统监控管理等工作,但又要兼具专业的图书管理知识,才能保证智能设备在人智慧把控下流畅运行。也就是说,智能图书馆时代对图书馆员的要求再次提升。

5.结语

尽管智能图书馆还近乎于纸上谈兵,要真正大规模运用于图书馆尚不能一蹴而就,但多年研究使智能图书馆理念日趋成熟,新技术的扶持为智能图书馆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现阶段已有不少图书馆开始智能图书馆建设的试水,随着RFID技术逐渐运用于图书馆日常管理,智能识脸应用在图书流通环节,智能图书馆距图书馆的日常并不遥远。以“智能”助力“智慧”,用“智慧”引导“智能”,新时代的图书馆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报,2006(01):116-118.

[2]李峰,李书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05):66-70.

[3]梅成安.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图书馆构建与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4,36(06):113-115.

姚畅 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期刊联网图书馆
“身联网”等五则
风口之上,车联网系统将是“另一个”手机系统?
期刊审稿进度表
图书馆
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6000万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去图书馆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