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步 孤鸿为伴
2020-09-10蔡晓鸿
蔡晓鸿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谪居生活艰辛,再加上身负罪名,朋友音信稀少,蘇轼难免生出几分寂寞之感。在夜深人静之时,独步月下,他见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去感受苏轼的心境。
词作先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漏断:深夜。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器具。②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意思是无人识。
词意放送
漏断更残,一切喧响都归于平静。而我的心绪却并不平静,于是披衣下床,来到庭院。但见一弯缺月西斜,从稀疏的梧桐树间透出清辉。月光如水,浸润着定慧院周围的一切,万物都进入了酣梦之中。
有谁会像我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呢?恐怕在定慧院、在黄州,甚至在我曾经居住过的凤翔、汴京,都难以找到第二个人了。
蓦然间,一只孤单的大雁翩然掠过天穹,在月色之中,在夜空之下,留下轻灵的影子,绰约若仙,缥缈如梦。
去年,我夜宿赤壁,恰有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洁白的羽翼、黑色的羽尾,掠过我的小舟西去。往昔的孤鹤、今夜的孤雁,是不是在冥冥之中觉察到我的寂寞,特地来陪伴我的呢?
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雁翩然飞过,似有眷顾,实在有“相看两不厌”的意趣。
多少次惊起彷徨,寻寻觅觅,只可惜四顾茫然。一片赤诚,却落得“诽谤朝廷”的罪责。往日的至交,为了躲避祸殃,都不愿再与我往来。天下之大,能知我心者,究竟有几人呢?几番回首、几番寻觅之后,唯有几许凄凉相伴。
夜深人静,鱼休于池,鸟宿于树。这只孤雁却盘旋于月夜,它是被什么惊起的?是否心有牵绊、情有郁结呢?眼见它在寒枝间飞来飞去,却不肯栖息,最后落宿于寂寞荒凉的沙洲。虽有良禽,却少佳木,何处才是它的归宿呢?
我如今谪居黄州,既然不合时宜,知音稀少,不如就学这孤雁,暂栖于这僻远之处,至少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可以徜徉其间。